喘息急性发作期儿童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及Th9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喘息是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若反复发作的喘息在婴幼儿期得不到很好控制,进入青少年期支气管哮喘的发生风险会大大提高,因此减少婴幼儿期喘息的反复发作对其临床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有所减低,而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对其原因的解释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卫生假说”的提出支持这一解释,随后提出的“肠道菌群假说”,则认为肠道共生菌在诱导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和促进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可降低儿童今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率。经典的Th1/Th2平衡学说作为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中的核心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基于此理论基础,人们力图通过改变Th2型调节因子,平衡免疫以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但临床疗效未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应,表明哮喘的发病机制不仅存在Th1/Th2失衡学说,还存在有其他的作用机制。最近研究提出的以分泌IL-9为主的新型T细胞亚群,即“Th9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喘息急性发作期儿童粪便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T细胞以及血浆中细胞因子IL-9、TGF-β1的检测,分析其在喘息急性发作时的作用和作用关系,从微生态学和免疫学角度探讨肠道微生态学变化和Th9细胞在儿童喘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意义,为早期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阻止促发喘息发作某一免疫环节,预防今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自我院住院患儿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并伴有喘息者47例(A组)、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不伴有喘息者40例(B组)和健康儿童30例(C组)。入选各组儿童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喂养方式、生活地域等无差异。实验方法:1.采用细菌16S r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方法测定各组小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B/E值;2.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测定各组小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定各组小儿血浆中IL-9和TGF-β1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进行方差齐性及正态性检验,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直线回归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肠道菌群结构变化1.1A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C组(P<0.05);大肠杆菌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E值低于C组(P<0.05)。1.2B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C组(P<0.05);大肠杆菌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E值低于C组(P<0.05)。1.3A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B组(P<0.05);大肠杆菌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E值低于B组(P<0.05)。2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变化2.1A组患儿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百分数高于C组(P<0.05)。2.2B组患儿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百分数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3A组患儿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百分数高于B组,(P<0.05)。3血浆中IL-9、TGF-β1水平变化3.1A组患儿血浆IL-9水平高于C组(P<0.05);TGF-β1水平低于C组(P<0.05)。3.2B组患儿血浆IL-9水平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水平高于C组(P<0.05)。3.3A组患儿血浆IL-9水平高于B组(P<0.05);TGF-β1水平低于B组(P<0.05)。3.4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浆中TGF-β1与IL-9相关分析:A组患儿血浆TGF-β1与IL-9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r=-0.467,P<0.05)。4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百分数与血浆IL-9水平相关分析:A组患儿CD3+CD4+T细胞与IL-9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601,P<0.05)。5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B/E值与IL-9的相关分析:A组患儿B/E值与血浆IL-9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319,P<0.05)。结论:1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降低,说明喘息急性发作时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2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PBMC中CD3+CD4+T细胞和血浆IL-9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均升高,证明血浆中的细胞因子IL-9主要来自CD3+CD4+T细胞,所谓“Th9细胞”,并参与了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的过程,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分泌物增加,加重临床症状。3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TGF-β1水平降低,与血浆IL-9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喘息发作时免疫耐受被打破,增加了“Th9细胞”活性。4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出现肠道B/E比值下降、血浆TGF-β1水平降低和IL-9水平升高,且B/E值与IL-9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分析机制:喘息急性发作时肠道微生态失衡,免疫耐受被打破,导致“Th9细胞”活性增加,加重喘息的临床症状,彼此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5本研究结论从微生态学和免疫学角度,综合阐明了肠道菌群和CD3+CD4+T细胞亚群失衡在喘息急性发作时的作用和作用关系,为早期实施微生态学干预、纠正免疫失衡,阻止病程的发生发展,并降低今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建立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基础上只在频域之中作变换的传统MIMOTDCS,抗线性调频干扰(LFM)信号能力弱,无法对其有效地应对和剔除等问题,引入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