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F-1、Bcl-2蛋白的表达及肠道菌群失调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来源 :佳木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是我国较常见、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和发展是一多基因参与和受多基因影响的复杂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大肠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病因学的研究仍无明确定论,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实质性的阐明。因此,从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找与大肠癌发病关系更为密切的致病因素,并开辟一条大肠癌生物治疗的新途径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于转录因子E2F、凋亡抑制基因Bcl-2及双歧杆菌与致癌关系的研究成为目前癌症研究新的热点,本文就转录因子E2F-1、凋亡抑制基因Bcl-2及肠道菌群失调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30例人大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中E2F-1、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梯度稀释法对大肠癌患者部分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E2F-1、Bcl-2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肠道菌群变化与肿瘤的关系,从而探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结果:大肠癌组织中E2F-1阳性表达率为56.67﹪,癌旁正常粘膜中为10.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Bcl-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33﹪,在癌旁正常粘膜中为13.33﹪,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cl-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大肠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二组间差异显著(P<0.01)。 结论:1.E2F-1转录因子在大肠癌中高表达,支持其在大肠癌中起癌基因的作用。2.大肠癌组织中Bcl-2蛋白高表达使癌细胞逃避凋亡,诱发肿瘤发生。3.E2F-1、Bcl-2在大肠癌细胞中共同过度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4.大肠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对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演替过程起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比较双歧杆菌及其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对其抑瘤作用和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抗肿瘤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应用手段。 研究结论:双歧杆菌死菌液和双歧杆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就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因为具备此功能特点,NK细胞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K细胞表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64例原发性结肠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PKCα、βⅡ、ε、ζ的表达情况,以分析PKC四种亚型在结肠癌的不同组织类型及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
目的通过检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TGF-β2,HGF含量,探讨其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63例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共分为四组,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组12例,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