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局部透刺为主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方法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观察组取穴:皮损局部阿是穴,头颈部湿疹加风池、百会、大椎;后背部湿疹加脾俞、膈俞、肝俞;胸腹部湿疹加膻中、中脘;上肢湿疹加曲池、内关、合谷;下肢湿疹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在皮损一侧边缘,以15。角刺入,再在皮下组织层向对侧透刺,针尖要穿过皮损中心至对侧皮损边缘。如皮损直径大于10cm,则在对侧皮损边缘行反方向透刺,使两针尖相对。在皮损边缘每隔2cm刺1针,上述诸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皮损所在肢体或躯干部穴位采用常规针刺,刺入0.5到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一共4周。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周围以15。角向皮损中心进针,刺入皮下0.5到1寸,每隔2cm刺1针,并在皮损中心直刺1针,约刺入0.2到0.3寸,上述诸针得气后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皮损所在肢体或躯干部穴位操作同观察组,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一共4周。3.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EASI评分:第0周最后1天、第1周每次治疗后、第2周、第3周、第4周、第6周、第8周最后一天。VAS评分:观察时点同EASI评分。EPQOLS评分:第0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最后1天。4.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价主要疗效评价指标:EASI评分、VAS评分次要疗效评价指标:EPQOLS评分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表在治疗期间记录EASI评分、VAS评分及EPQOLS评分变化以评估疗效,填写安全性评价表进行针刺治疗安全性评价,治疗后通过随访了解病情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经卡方检验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EASI评分、VAS评分、EPQOLS评分经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提示没有组间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 EASI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前、治疗4周后EASI评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间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后EASI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根据EASI评分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疗效判定,观察组EASI愈显率(41.38%)、总有效率(79.31%),对照组EASI愈显率(36.67%)、总有效率(76.67%),两组间总有效率及愈显率对比经秩和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前、治疗4周后VAS评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组间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后VAS评分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VAS评分观察组痊愈率(20.69%)愈显率(51.72%)、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痊愈率(6.67%)愈显率(30%)、总有效率(90%),均获得疗效,两组间痊愈率、及愈显率对比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O.05。4. EPQOLS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前、治疗4周后EPQOLS总评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评分有差异,均取得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较社会维度评分变化更为明显。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针刺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6.复发率:分别对比两组2周、4周后复发率,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提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局部透刺与局部围刺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疗效确切。两种针刺方法在改善湿疹皮损方面疗效基本相当,局部透刺法前2周止痒起效快且止痒效果更加显著。2.两种针刺方法均能改善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维度两方面更为显著。3.局部透刺较局部围刺可明显降低湿疹的复发率。4.两种针刺方法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均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