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37年德国首先制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后,很快将其作为一种义齿材料应用于口腔临床医学。目前,临床上义齿基托绝大多数使用PMMA采用热凝填塞工艺制作,制作过程需要装盒、充填、加压、水浴聚合等多个步骤,制作过程不仅繁琐,费时费力,而且传统热凝填塞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常常由于粉液比例不易精确控制,型盒置于压榨器上加压不均匀、热处理过程中升温的速度和保持时间不易精确掌握和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石膏模型出现裂痕,制作完成后的义齿基托发生变形。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用PMMA采用灌注法制作义齿基托并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制作时间,但由于原灌注系统聚合器较为笨重、必须配套使用空压机,且制作义齿基托的体积稳定性、单体残余量较传统热凝填塞法未见明显改善和提高,与人工牙结合力较低等因素限制了原注塑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近年来,注塑材料及工艺的出现,改变了义齿基托的制作流程,进一步简化了义齿基托的制作工艺流程,节省了时间,而且由于制作完成后的石膏模型不会遭到破坏,完成后义齿的咬合关系和适合性可重新置于模型上检查,方便技师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使之越来越受到了临床医师的欢迎。作为一种新的材料及工艺,国内外多集中在咬合关系精确性等方面的研究,关于义齿基托适合性、单体残余量等方面的研究少有文献报道。沃特斯公司为了克服注塑义齿基托与人工牙结合力较差这一缺点,自行研制粘结剂以提高注塑基托与人工牙的结合力,但是该粘接剂能否克服原注塑系统的不足,提高注塑基托与人工牙的结合力,尚需实验研究。研究目的:通过与传统热凝填塞工艺进行对比,研究新型注塑工艺制作义齿在基托适合性、单体残余量及基托与人工牙结合力等方面的性能,以期为开展新型注塑工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新型注塑工艺与传统热凝填塞工艺制作义齿基托适合性能的对比研究:超硬石膏翻制标准上颌无牙颌模型20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个,采用新型注塑工艺和热凝填塞工艺制作上颌基托各10个,通过体视显微镜下五点测间隙法(A、E点代表两侧颊沟底点,B、D点代表两侧牙槽嵴顶点,C点代表腭中点)评价两种工艺制作义齿基托的适合性能,测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经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2、新型注塑工艺与传统热凝填塞工艺制作义齿基托单体残余量的对比研究:采用新型注塑工艺和热凝填塞工艺制作直径为50mm,厚度为2mm的圆形试件各10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种义齿基托单体残余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经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新型注塑工艺不加粘接剂制作试件10个,新型注塑工艺加粘接剂制作试件10个,热凝填塞法制作基托试件10个,通过剪切实验测量三组基托试件与人工牙结合力的大小,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经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新型注塑工艺制作义齿基托在A、B、C、D、E点的间隙分别为:(0.1258±0.0199)mm、(0.0842±0.0255)mm、(0.2315±0.0778)mm、(0.1251±0.0333)mm、(0.1475±0.0251)。传统热凝填塞工艺制作义齿基托在A、B、C、D、E点的间隙分别为:(0.2688±0.0819)mm、(0.1614±0.0520)mm、(0.4243±0.0595)mm、(0.1780±0.0451)mm、(0.2680±0.0598)mm。新型注塑义齿基托与石膏模型间的间隙在各点上均小于热凝基托,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新型注塑工艺制作义齿基托残余单体百分含量(wt%):(0.5235±0.1212)%;传统热凝填塞工艺制作义齿基托残余单体百分含量:(0.0610±0.0084)%。新型注塑义齿基托单体残余量大于热凝树脂基托,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注塑基托不加粘接剂组剪切强度为(11.499±1.147)MPa;注塑基托加粘接剂组剪切强度为(16.344±3.095)MPa;热凝组剪切强度为(14.484±1.826)MPa。注塑工艺不加粘接剂组与注塑工艺加粘接剂组、热凝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注塑工艺加粘接剂组与热凝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上述方面研究表明:新型注塑工艺制作义齿基托的适合性能优于热凝填塞法;单体残余量大于热凝填塞法,但符合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0270-2003规定的≦2.2%的要求;新型注塑树脂结合相关的粘结剂可克服原注塑树脂义齿基托与人工牙的结合力较差的缺点。因此,新型注塑工艺制作义齿基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