铒激光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与后囊膜混浊病理基础的对比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Er:YAG激光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及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探讨Er:YAG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Er:YAG激光乳化白内障系统抑制后囊膜混浊发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收集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在长征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167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核硬度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7例(85只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73例(82只眼)行Er:YAG激光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手术前后均行常规眼科检查,术后评估手术时间、眼内压(IOP)、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丢失率、视力及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15只眼):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15只眼):Er:YAG激光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2周对两组兔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光镜及电镜检查。 结果:Er:YAG激光乳化组中顺利完成手术78只眼,术中改术式为超声乳化1只眼。术后随访激光乳化组中Ⅰ级核、Ⅱ级核和Ⅲ级核患者视力与超声乳化组无显著差异,而Ⅳ级核患者视力明显低于超声乳化组(p<0.01)。 Er:YAG激光乳化组中Ⅳ级核术后IOP平均增加为10.5%,远大于Ⅰ级核、Ⅱ级核和Ⅲ级核(p<0.01);超声乳化手术组眼内压IOP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 所有病例角膜内皮细胞均有减少,对于Ⅰ级核和Ⅱ级核,Er:YAG激光乳化组明显少于超声乳化组(p<0.01);而Er:YAG激光乳化组中Ⅳ级核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大于超声乳化组(p<0.01)。 激光乳化组术后1年及3年晶状体后囊膜发生混浊的百分率分别为9.8%及14.7%,均明显小于超声乳化组的45.9%及49.4%(p<0.01)。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术(MRTA)在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神经的病因诊断上的作用及符合情况,确定MRTA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信度。 结论:MRTA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
目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是一种革兰阴性嗜盐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1950年在日本副溶血弧菌首次发现并被认为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在我国,副溶血弧菌感染引发的暴发事件居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首位。浙江宁波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产品消费比较盛行,人们又喜欢食用生的或者未煮熟的海产品,因此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病原菌。本课题通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