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白求恩医院的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就诊患者的病情需要酌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地高辛等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该55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既往使用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者,将ACEI洗脱36小时后或ARB转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50mg,口服,2次/d;既往未使用过ACEI或者ARB类药物的患者,直接给与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剂量50mg,2次/d;根据患者收缩压及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其余针对慢性心衰治疗的药物暂保持不变,连续服用药物6个月。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化指标、心电图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心脏超声相关指标结果可知,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内径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268和38.006,P均<0.001)。其中,射血分数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无差异,治疗后3个月显著升高,治疗后6个月最高。左室舒张内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显著缩小,治疗后6个月内径最小。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为42.009,P<0.001)。(2)血浆中NT-pro BNP浓度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为175.562,P<0.001),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3)心电图结果可知,QTc间期和QRS间期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4.535和8.516,P<0.001和P=0.001),且随时间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4)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因心力衰竭再住院5例,再次住院率为10.2%;无死亡病例。结论:(1)小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短期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脏结构,有应用价值。(2)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