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J.P.Seaton和许渊冲唐诗英译对比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f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项伟大的人类活动。它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能够通过翻译这一活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涉及面广。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语言的精华所在。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因此翻译难度相当之大。然而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涉足诗歌翻译。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J.P. Seaton、我国著名学者许渊冲是众多优秀翻译家中的卓越代表。他们采取的翻译方法不同,J.P. Seaton用的是自由体,他没有考虑唐诗的节奏、韵律及平仄,而是重视其中的直觉印象及效果,重视“意象的并置”、“鲜明的细节”以及“鲜明的呈现”;而许渊冲用的是诗歌体,他的翻译基于他著名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所谓“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这一说法逐渐被后人理解为“有我之境”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所描绘的景物上,而“无我之境”则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描绘景物。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虽然不是在直接描绘景物,但是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或多或少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翻译的作品里面,这是影响翻译作品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许渊冲与J.P. Seaton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从一个新的角度——“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对比了两者的译文,并探讨分析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同一作品不同译作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许渊冲和J.P.Seaton在翻译中国古诗时选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许渊冲而言,由于他把繁荣世界文化作为根本目的,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他的译文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对偶、反衬、句长、重复、尾韵以及丰富的内涵等,因此,他的翻译更倾向于“无我之境”。相比之下,J.P.Seaton运用了意象并置,特定的排版方式,“绝对节奏”和“自由诗”等意象主义原则来翻译中国古诗,从而忽视了诸多构成中国古诗的特征,因此,他的翻译更倾向于“无我之境”。然而,不管译者更倾向于哪一种“境界”,译文都是两种境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由此可见,唐诗英译的过程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相互交融的过程。唐诗英译的结果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把握好“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尺度,才能让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让读者接受。
其他文献
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在不断变化,准确地通过服务供给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也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技术人员的技能,可用性,物理位置和备件库房。这些不断困扰着许多服务密集
第一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人肝细胞性肝癌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学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利用通讯和软件,提供更加智能和快捷方便的医疗服务和急救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全球大型公司从IBM的智慧医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硕果。而科学技术
凋亡是一种主动方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它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固缩、核碎裂。近来 Majno提出一种表现为细胞肿胀和核溶解的细胞损伤过程 ,称之为胀亡 (oncosis)。目前 ,毒理病理
紫苏油是一种由多个不饱和双键组成的混合脂肪酸,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但由于这种不饱和结构极易被氧化而影响其品质.就D.D.Bering人提出的油脂中存在痕量过渡金属加速氧化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从1990年初开始,凋亡作为一种细胞死亡方式被广泛接受,但由此逐渐产生了一种将凋亡与坏死对立起来的认识[1].大量文献将坏死描述成病理性的被动性死亡过程,而凋亡是生理性的
期刊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
近年来,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良种选育,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进行大幅度地无性繁殖,使茶树种质资源向着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