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位于黄河上游干流上的某双曲拱坝为工程背景,探索了材料本构模型、设缝位置、设缝高程、设缝深度、设缝角度以及缝面摩擦系数对周边缝设置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后拱坝应力分布规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不设缝方案、设边缝加底缝和仅设底缝方案对比分析得知设缝方案均能有效减小拱坝周边拉应力集中现象,但设缝部位不同对坝体稳定影响较大。设边缝加底缝方案完全切断坝体与周边的联系,降低了坝体的整体性容易出现缝面张开的现象。而仅设底缝方案即能减小坝踵拉应力集中现象,又不完全切断坝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坝体的整体性。设缝高程宜在距离坝底高40m,相对坝高所占百分比为16%的高程范围内选定,且设缝距坝底面越近效果越好。不论缝深如何变化,缝面未合的近区接触区以及滑动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缝面靠上游面1/4截面处,缝面深度应尽量超过1/4截面宽度,设缝深度越深对踵处拉、压应力的改善效果越好。在满足坝体廊道布置要求及缝面稳定的前提下,缝面越向坝底上游面倾斜对坝踵拉应力改善效果越好。缝面摩擦系数越大缝面越稳定,缝面摩擦系数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