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缪里尔?斯帕克(1918-2006)是二战以后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她本人深受神秘主义宗教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她22部小说作品中,每部著作都会出现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她们多以古怪著称,具有双重人格或是分裂个性。《驾驶席》作为斯帕克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读者广泛的关注。本文依托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探寻书中莉丝这一角色的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莉丝对待生活消极的态度,社交的无能,以及二战后人们心里的创伤都是造成主人公莉丝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的原因。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驾驶席》中的莉丝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莉丝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缺失、心理困惑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渴望,另一方面是莉丝在寻找同一类型的他者确定自我身份的同时,企图掌握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不是由他者决定。小说的女主人公莉丝不能够很好的融入这个冷漠的、非人性化的社会。她对世界绝望而且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莉丝在小说结尾所表现出的死亡欲望正是要从理想世界返回到现实世界,使悲剧主体出现圆满的结局。 《驾驶席》一直以来被当作一部关注战后女性生存状况的小说。本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驾驶席》中女主人公莉丝的身份缺失进行分析,揭示莉丝在身份缺失的状态下,如何获得他者承认,确立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莉丝在不被社会大他者接受的前提下,做出绝望的选择,走向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死亡之路。莉丝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她希望被人关注、理解,渴望被他者承认自我。莉丝在追寻自己的人生意义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矛盾冲突,在压抑与痛苦的摧残下,一步步经历人格分裂和内心崩溃的现状,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女性精神状态及其生存危机关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