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曾是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90年代几乎绝迹,近年来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工作,但仍不能满足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恢复的需要。由于曼氏无针乌贼生命周期短且具有明显的洄游特性,其资源量完全依赖补充群体,因此保护和修复其产卵场环境,甚至根据其产卵偏好构建适宜的产卵生境成为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的新方向。本研究以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针对曼氏无针乌贼进行了产卵场生物调查、产卵选择偏好以及产卵生境初步构建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也为其他头足类的资源修复提供参考。1.基于中街山列岛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物种组成、季节变化及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分析。四季共鉴定物种115种,物种多样性高;共有优势种15种,季节更替指数值依次为春>冬>夏>秋,迁移指数值依次为冬>秋>夏>春,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最小值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孔鳐(Raja porosa)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小黄鱼和凤鲚(Coilia nasus)的重叠值最小,共有50.55%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重叠,其中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口虾蛄、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均与曼氏无针乌贼之间具有显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当饵料生物资源不足时存在物种之间的竞争。2.基于产卵期曼氏无针乌贼的行为及区域分布的假设,对产卵期曼氏无针乌贼的交配权选择、群聚倾向以及异性的选择性进行室内试验。将观察到交配权选择的行为类型概括为七种——追逐求偶行为、示威行为、攻击行为、逃逸行为、伴游护卫行为、交配行为、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交配权争夺较激烈,甚至可能致死。三组群聚倾向试验结果发现,瞬时群聚数量达到3尾或3尾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7.5%、100%、62.5%,表明乌贼具有一定的群聚偏好。异性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产卵期间封闭区域中的雌性或雄性均能对其他异性产生一定的引诱作用,但雌性对雄性引诱效果更明显。3.根据柳珊瑚(gorgonian coral)生境调查结果,选择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柳珊瑚分布差异较大的三个区域,通过投放由3种不同类型的附着基组成的组合框体进行生境初步构建。水下观察结果显示,其具有显著的集鱼效果,吸引了枪乌贼(Loligo sp.)受精卵的附着,但与预期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针对可能导致差异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此外,优化设计了一种仿柳珊瑚的曼氏无针乌贼产卵附着基,提出了可行的投放方案,以期为后续曼氏无针乌贼的产卵生境构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