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60年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以来,激光以其普通光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度受到世界范围内生物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久以后,激光开始应用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一门新的学科—激光生物学也随之而诞生。随着研究激光生理作用论文的不断发表和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激光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激光针灸作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975年,德国的Plog医生和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发明了一种He-Ne激光治疗仪,其使用微细的激光束刺激穴位,代替传统的针刺疗法,形成激光针灸。后来,激光针灸很快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针灸相比,激光针灸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以传统针灸的医疗事实为基础,着重从压力和电学的角度,对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第一章是激光针灸的概述部分。该部分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简要地论述了激光针灸的形成与发展,激光生物学效应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通过和普通光相比较,介绍了激光的基本特性及其相关参数。 第三章利用Kubeika-Muank模型论述了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光学特性。同时,分析了有关经络物质基础的假说,着重从电学、声学、热学和经络感传的角度分析了经穴的物理特性。 第四章研究了激光针灸的压力作用。本章从激光光压、膨胀压力、电致伸缩压力和散射力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激光针灸的压力作用。把激光脉冲的表达式展开,进行频谱分析。研究表明,激光的压力作用可产生声波效应。根据研究结果,建立激光压力作用的物理模型,利用数学手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声波沿经络传导具有双向性;二是声波沿经络具有“远距离作用”。这两点都和传统针灸的运行规律相符合。 第五章研究了激光针灸的电学作用。建立激光与经穴作用的电学模型,利用电路和电磁学的有关知识,结合人体经穴的电学特性,展开研究,从电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方面揭示了激光针灸的远程作用机理。经穴处的细胞是可兴奋细胞,这些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为负电荷,细胞外为正电荷,正是这些正电荷吸引着细胞液中的自由(负)电荷,使机体对外不显电性。当经穴处的可兴奋细胞受到激光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自由(负)电荷迅速增加,一方面,经穴处的导电能力大大增强,将角质层中的“低阻线”和该穴位“短路”,“低阻线”变为等势体,由于电场作用,“低阻线”下的可兴奋细胞的兴奋闭值降低,另一方面,形成动作电位。把动作电位近似处理,再把得到的表达式进行频谱分析,得出经穴受到激光刺激产生的生物信息的直流分量沿角质层中的“低阻线”传递,交流分量沿“低阻线”下的可兴奋细胞传播,这便是激光针灸的电学远程作用机理。 第六章论述了激光针灸的温热作用、媒介等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第七章对激光针灸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前景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