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过去四十年经历了的快速压缩式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人口激增,土地不断向外扩张,生态空间处于不断被蚕食、挤压的状态。这种发展方式专注发展效率,但缺乏对社会群体的关怀,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居住空间分异、城市低端人口等社会公平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园绿地作为一种有限的重要公共资源,在提供休闲、交流、社交场所的同时,还对人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绿色空间资源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尤为突出。并且伴随着“马太效应”,使得历史积累和路径依赖下的绿地不公平的问题持续升级,尤其是发生在社会弱势群体上的绿地不公平现象更加显著。城市公园绿地的配置涉及人们的切身福祉、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更加需要坚持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导向,深入人与绿地的关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绿地公平性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社会关切,选择两组群体进行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分别为常住群体和暂住群体、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哪类群体是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中的弱势群体?②群体之间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数量差异特征如何?③群体之间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差异特征如何?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构建基于群体差异的绿地公平性评价框架,通过群体与绿地可达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绿地可达性的群体差异情况。本文以杭州为实证案例,主要运用指标分析法、交叉分析、空间叠图分析法,对杭州主城六区不同群体的公园绿地公平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不同群体和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群体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异也比较明显,杭州城市公园绿地不公平性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大尺度的绿地公平性比小尺度的绿地公平性更加好,小尺度内的绿地不公平情况更加严重;常住群体和暂住群体相比于暂住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园绿地数量更多、公园绿地面积更大、离公园绿地距离越近、公园绿地类型更丰富。另外,群体-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异存在明显特征,公园绿地可达性低的区域主要也是暂住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聚居的区域,双劣势型单元集聚的情况非常明显,主要集聚在城市边缘区,包括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而公园绿地可达性高的区域出现常住群体和高收入人口分散集聚或点状集聚的现象,双优势型单元集聚情况不显著,主要散布在城市中心区,包括大运河沿线、新城CBD区域。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时间特征、成本特征及空间特征,将群体-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异情况分为六种类型:优势积累型、新城开发带动型、旧城更新置换型、老旧小区低洼型、城乡结合部盲区型、郊区配置匮乏型。最后,通过对群体-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方式的分析,归纳得出群体公园绿地公平性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主要为城乡二元分化与统筹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需求异化、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积累和滤出。基于杭州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评价结果,试图从绿地和群体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公园绿地公平性的策略:一方面提升公园绿地的供给效率,另一方面将公园绿地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