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城镇人口达79298万人,较去年年末增加2180万人。然而,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并未改变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现状。截至2016年末,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0.465,参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可见我国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峻的实际国情。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公平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顾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必然引起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加剧,进一步加重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程度,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考虑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背景下,无论是政策因素,还是资本与劳动等要素积累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技术进步,从而通过生产率的变化影响要素的收入分配,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在二元经济结构分析框架中纳入内生技术进步,深入研究了城镇化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机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基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研究,论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历史特征,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进步、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最后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加以检验。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第2章进行概念界定,总结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以及内生技术进步理论基础;第3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指出城乡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第4章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框架,对城镇化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机理分析;第5章构造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进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从动态面板的角度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第6章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国情,提出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第7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文章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论文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个存在内生技术进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城镇化通过技术进步对城乡产出产生积极影响,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确定,这主要取决于城镇化对城乡技术进步的贡献。如果城镇化对城市技术进步的贡献明显高于农村,将导致城乡实际工资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之,若城镇化能显著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且高于对城市的贡献,则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此可见,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单调的,这可能(但不一定)产生一条库兹涅茨曲线:初期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如对城市技术进步的贡献,则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技术进步更为明显,直到农村技术进步受城镇化的影响明显超过城市技术进步,则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然,这种状态变化可能有反复,具有比库兹涅茨曲线更丰富的内容。同时,为了对理论模型的结果加以检验,本文还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5年面板截面数据,构造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城镇化、城乡物质资本以及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非线性的影响,即城镇化发展初期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这恰好与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并运用索洛余值方法分别测算城镇化对城市和农村两部门的技术进步贡献,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城市技术进步的贡献大于其对农村的技术贡献,故而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在积极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大城乡物质资本投入,强调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从而加快城市技术向农村转移,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