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131I治疗+左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及相关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收集70例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在我科行131I治疗及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分布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5.44±11.46岁,其中女性平均年龄为43.62±10.69岁,男性平均年龄为50.00±12.34岁;正常对照组7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8例,年龄分布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48.24±8.54岁,其中女性平均年龄为47.58±8.89岁,男性平均年龄为49.68±7.71岁。两组资料之间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病史、PTH及血钙等将治疗组分为甲状旁腺功能正常组(A组)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组(B组)。观察两组血钙(Ca2+)、磷(P)、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 PINP)等骨生化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情况。骨密度测定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2双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行t检验、卡方检验、线性相关分析等处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骨密度(BMD)、T值、Z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腰椎Z值、T值均值低于B组(P﹤0.05),而两组间股骨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钙浓度与腰椎BMD负相关(r=-0.237,P=0.049);PTH与血钙浓度正相关(r=0.513,P=0.000),与血磷浓度呈负相关(r=-0.582,P=0.000);β-CTX与腰椎BMD呈负相关关系(r=-0.487,P=0.018);部分治疗组病人β-CTX明显低于绝经前女性上限值(P=0.000),t PINP与绝经前女性上限值无明显差异(P=0.409);治疗组病人46/47例(97.9%)CT值小于0.500 pg/ml。结论行131I+左旋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DTC患者短期内骨密度无明显改变,血清学提示其体内骨形成占主导地位;DTC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组腰椎骨密度高于甲状旁腺功能正常组,低水平的PTH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