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我国实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育体系是国家、社会的共同的需求。传统的教师掌控课堂单方授课、学生边听边记沉默不语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是引领性的角色,“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被淘汰了。从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已有学者在研究师生互动的模式、类型等,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保驾护航,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师生互动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每一个课堂,其区别在于教师进行的师生互动是否有效。新课改后,许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刻苦钻研,尝试深化师生互动,将更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引入课堂。然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发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一些教师在试图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却屡次碰壁。归根到底,这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不够深刻,“想‘动’不敢‘动’”,或者完全依赖提问来进行互动等等。本研究在已有关于初中师生互动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在烟台选取了一所初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手段调研常态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现状,尝试发现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结合理论基础,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优化策略,为中学教师提供参考。首先论述了什么是师生互动,已有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然后结合我国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进行分析,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做一个概述。根据笔者整理的听课观察记录,归纳出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下列问题:互动少、频率低;互动流于形式、程度浅;学生参与性低、不全面;教学效果不明显、效率低等四个大问题。每堂课后笔者都对教师和部分学生作了访谈,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关系。因此,改善、优化师生互动需要学校提供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物力、财力支持;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完善以及师德建设;需要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仅一方的改变和努力是不够的,教育需要形成合力,效果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