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关系着人类的福祉。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分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自从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以来,经过二百年的发展,成果丰富,影响巨大。   本文首先清晰地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并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最后就中国的经济增长研究和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认为,要研究经济增长,就要象马克思那样,深入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真正研究经济增长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特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忽视对生产的历史发展的分析,完全从所谓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出发,单纯地进行数学的推演,因此完全没有触及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或知识作为一个和资本、劳动相独立的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一起参与生产。该技术或者知识具有数量,可以测量。不管该技术或知识的增长是外生的、是一些宏观经济量的副产品、需要花费一定资源得到、由政府提供或者由追求垄断利润的企业研发,其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正的增长率增长。这就保证了一一在其生产函数的假定下经济可以按照一定的正的增长率增长。   马克思深入到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分析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探讨了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具机能够代替人的手、脑、眼等四肢五官的运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从而代替劳动。因此,机器生产对劳动生产力的促进是巨大的。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均资本和技术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人均资本或者资本的技术构成就体现了技术。资本积累决定着技术进步。资本的边际产品并不是如新古典那样假定的随着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人均资本的提高而递减,而是不变,因为机器替代劳动对于劳动生产力的促进是巨大的。   本文认为,资本积累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的。资本的积累是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的有机结合。资本的量的积累促进就业率的上升和工人工资占收入份额的增加;这反过来促使资本家采用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从而使就业下降和工人工资占收入份额下降,这即是质的变化。在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就这样被吸收和释放,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而形成一个平均的就业率。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   本文在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定量地分析经济长期增长过程中利润率、就业率以及工资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得出,若技术研发的参数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不变,则平均的就业率、工资占收入份额、利润率在长期内保持不变。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当前经济增长研究中广泛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进行分解的方法提出了批评意见。   新增长理论一般将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提出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本的提高是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结果。
其他文献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国际贸易与金融互动关系日益加深,当各国分享开放经济的收益时,也领略了它的负面效应,“输入性通货膨胀”就是这样一类值得关注的经
贫困问题作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其研究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之久。而前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农村贫困展开,很少关注到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随着全球产业重构和社会转型
对网络大数据平台中特征数据予以有效分类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查询效率,增强用户查阅信息时的积极感受,因此也成为新型应用开发的重要途径。系统显示端是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