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诗玛》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支系民间流传的一部叙事长诗。建国前,由于撒尼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自治的社会,作为民间习惯法的一部分,它被建构了起来,并在撒尼民间广泛流传。建国后,这一民间文化受到云南省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在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它被云南省文艺工作者搜集起来,并进行了整理。经整理的《阿诗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与在撒尼民间流传的《阿诗玛》有较大的区别。由于经整理的《阿诗玛》在全国广泛传播,为撒尼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加上建国后撒尼人的意识形态的变迁,使得撒尼人接受了这部新的《阿诗玛》,《阿诗玛》也成为了撒尼人的标志性文化。改革开放后,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撒尼人再次对《阿诗玛》进行了重构。这一轮重构,有多元的重构主体。重构的结果是,《阿诗玛》再次变成了一个多异文、不确定的文本。由于以阿诗玛为品牌发展旅游业极大地推动了石林县的经济发展,撒尼人从中受益良多,因此,撒尼人再次接受了被重构了的《阿诗玛》。事实表明,由于建国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经历了多次重构,重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一种基本形式。重构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改变和被创造。经重构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尽管与传统有联系,但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接受了这种经重构的文化,因此,这种经重构的文化还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重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形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因重构使自己适应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