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颈椎黄韧带切除术的解剖基础目的对人体颈椎黄韧带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黄韧带退变的病理特点,为颈椎黄韧带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提高这一手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并测量20例成人颈椎干燥骨标本及2例成人尸体标本。记录颈椎节段黄韧带的起止点及走行。分别测量颈椎各节段椎板间的距离;黄韧带在椎板附着部的垂线距离;颈段椎管矢状径、横径。结果颈椎段黄韧带的起、止点及走行相对恒定,左右两侧对称。颈椎椎板间的间隙呈中间宽,两边窄的形状,椎板间的间距以C7-T1最大,为5.29±0.25mmm,C2-3最小,为2.97±0.30mm;黄韧带在椎板附着部的距离,从C2-3开始至C7-T1逐渐增大,C2-3在上位椎板和下位椎板附着部的长度分别为5.18±0.53mm、3.25±0.37,C7-T1在上位椎板和下位椎板附着部的长度分别为7.19±0.36、5.41±0.38;寰椎椎管的矢状径最大,为19.45±0.87mm,C6最小为12.55±0.75mm;横径以C2最大,为20.16±0.33mmm,C6最小,为16.25±1.60mm。结论1.颈椎椎板间的上下间隙为2.97±0.30-5.29±0.25mm,通过此间隙切除黄韧带是可行的。2.颈椎黄韧带切除术中刮除上位椎板黄韧带附着部的长度,约为5-71mm,即可剥离黄韧带椎板下缘附着起点。3.颈椎黄韧带切除术宜采取止点切除、起点剥离法。二.颈椎黄韧带切除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比较分析目的探讨并比较颈椎黄韧带切除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9年6月在青岛市立医院治疗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50例,其中黄韧带病变明显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0例,颈间盘突出15例。25例行颈椎后路黄韧带切除手术;25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脊髓功能参照JOA评分标准,分析术前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年。大多数病人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椎管狭窄部分无再狭窄。按照JOA评分标准,颈椎黄韧带切除术组JOA评分改善率84.6%,单开门手术组JOA评分改善率为84.3%。经过统计学分析,颈椎黄韧带切除术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87.4%,说明两种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均比较满意。结论1.颈椎黄韧带切除术能解除肥厚、骨化的黄韧带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能保留正常骨性椎管的完整性,避免脊髓漂移导致的轴性症状等并发症。2.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直接扩大椎管的矢状径,减压彻底,出血量较黄韧带切除术多,对颈椎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骨性椎管过分扩大,脊髓向后漂移时其缺点。3.颈椎黄韧带切除术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各有优缺点。以黄韧带压迫明显的病变,可选用黄韧带切除术,或联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管狭窄症宜选用椎管扩大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