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通过检测依达拉奉对脓毒症大鼠血清肌钙蛋白T(CTnT),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心肌细胞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探讨依达拉奉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分组
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8只)、脓毒症组(18只)和治疗组(18只)。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NS),30min后予NS经鼠尾静脉注射;脓毒症组大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于注射LPS后30min予NS经鼠尾静脉注射;治疗组大鼠于注射LPS后30min予依达拉奉3mg/kg经鼠尾静脉注射。各组动物按照观察时间点随机分为造模后6h、12h和24h各3个亚组。
2、模型制作
健康雄性SD大鼠,称重,用卵圆镊夹住大鼠颈背部皮肤令其悬空,剪去腹部鼠毛,2%碘酒、75%酒精消毒后,经腹腔注射LPS(10mg/kg),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
3、检测指标和方法
取造模后6h、12h和24h相应实验组的大鼠,行腹主动脉采血5ml,取其上清,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TnT含量;快速分离右侧心脏大部分心脏组织,制成组织匀浆,取其上清,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心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心肌NO、SOD、MDA含量;快速分离左侧心脏组织,用10%甲醛液固定,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形态学变化;分离右侧心脏小部分心脏组织,加入2.5%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电镜观察。
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采取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对于不同处理组的两两比较,主要利用了LSD-t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血清CTnT含量的变化
在6h时、12h时和24h时点各组血清中CTnT浓度,脓毒症组>治疗组>对照组,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脓毒症组和治疗组CTnT在12h达到高峰。
2、心肌匀浆TNF-α的变化
在6h、12h和24h时点上各组心肌匀浆TNF-α水平,脓毒症组>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治疗组心肌匀浆中的TNF-α在6h时达到高峰,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心肌匀浆中的TNF-α逐渐回落;同一组内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心肌匀浆MDA的变化
在6h、12h和24h时点上各组心肌匀浆中MDA的表达,脓毒症组>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治疗组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心肌匀浆中MDA的表达逐渐增高;同一组内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心肌匀浆SOD活性的变化
在6h和12h时点各组心肌匀浆中SOD活性,脓毒症组<对照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时点心肌匀浆中SOD活性,脓毒症组<对照组,脓毒症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治疗组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心肌匀浆中SOD活性逐渐下降;同一组内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心肌匀浆NO含量的变化
在6h、12h和24h时点各组心肌匀浆中的NO含量,脓毒症组>治疗组>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治疗组心肌匀浆中的NO含量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同一组内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心肌组织光镜下的变化
对照组心肌组织结构正常。脓毒症组心肌纤维束排列疏松,心肌纤维断裂、溶解,心肌细胞嗜酸性变,心肌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可见部分心肌细胞变性,间质水肿加重。治疗组与脓毒症组相比,心肌细胞断裂、溶解减轻,间质水肿明显改善。
7、心肌组织电子显微镜下的变化
对照组心肌纤维、线粒体结构正常,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核膜平整,染色质均匀,心肌闰盘结构正常。脓毒症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断裂,闰盘分离,线粒体增生、肿胀,嵴减少;心肌组织间质水肿。治疗组与脓毒症组相比,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不明显,心肌肥大、退行性变减轻,线粒体增生不明显,水肿减轻。细胞浸润现象相对较轻。
结论:
1.脓毒症组大鼠心肌纤维束排列紊乱、水肿和线粒体增生、肿胀,血清中CTnT明显增加等心肌损伤改变,其发生机制与心肌中TNF-α、MDA、NO增高,SOD活性降低有关。
2.依达拉奉治可能通过增强SOD活性,减少TNF-α、NO、ROS的生成,而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