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最常见的全身性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其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是DM常见而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Ⅲ期DN患者且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瘀阻络脉型为研究对象,给予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改善率来研究药物的疗效,以期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糖尿病肾病综合防治方案。 方法: 1病例选择 2013年1月-2013年6月,选择我院肾病内科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的Ⅲ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且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瘀阻络脉型,证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肌肤甲错,腰脊酸痛,口黏欲饮,五心烦热,咽干口渴,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或舌质紫暗,舌苔白腻[1]等症患者共计72例,年龄35~70岁。疗程为6个月。 2诊断标准 中诊标准:参照1992年山东明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消渴病辨证诊断标准》[1]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2]对DN进行辨证制定。 西诊标准:参照WH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对DM进行诊断和分型;根据通用的丹麦学者Mogensen制定的Mogensen DN分期诊断标准[4]对DN进行分期。 3操作流程 3.1分组 对入选的Ⅲ期D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式进行分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中药治疗加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36例(厄贝沙坦口服加基础对症治疗)。中、西医用药治疗患者人数比例1:1,其中治疗组:基础对症治疗加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口服,汤药每日一剂,冷水浸泡一小时,水煎2-3次,将每次药汁混合后约400ml,分早晚两次内服(“益养消通”方组成:黄芪、积雪草、黄精、丹参、川芎、茯苓、生地、地龙、水蛭、鳖甲、大黄、砂仁)。对照组:基础对症治疗加厄贝沙坦片(安博维),0.15g/片,每天早饭前口服1次。 3.2观察记录 对入选的Ⅲ期DN患者进行疗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以及终点事件的观察与记录。 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所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1.1一般情况: 完成59例,1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药物观察失败,中断用药或不按规定用药,不能坚持治疗故排除,其余病例则均完成依从治疗,脱失率为18.1%。 1.2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13例显效,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占86.7%;对照组29例,7例显效,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占58.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指标治疗前比较,其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两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无明显变化P>0.05。 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无明显变化P>0.05。 4治疗疗程结束后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前所有病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均在20~200微克/分钟(30~300毫克/24小时)范围内;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2例(6.7%)进展到临床DN,对照组有3例(10.3%)进展到临床DN,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两组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本课题通过对“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在Ⅲ期DN治疗中的观察,运用现代实验方法探讨消癥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饮食、血糖、血脂、血压等的控制治疗,加用传统的中药益气养阴,消癥通络,可显著改善DN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提高生存质量,并且治疗效果优于厄贝沙坦组。具体结果如下: 1“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能有效改善Ⅲ期DN证属气阴两虚,瘀阻络脉患者的临床症状; 2“益气养阴消瘕通络”方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可明显减少Ⅲ期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延缓DN进展,效果优于厄贝沙坦; 3“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安全性良好,符合中医药治疗中低不良反应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