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开始至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病例3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四组:A组12例:行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单钉棒内固定;B组8例:行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双钉棒内固定;C组7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D组10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中取病灶组织行病理组织检查。观察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因素,记录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因素的各种数据。采取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来表示,则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B组、C组、D组病灶部位、椎体破坏节段累及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椎体破坏节段、术前Cobb角、脓肿的部位及累及节段、抗结核时间、术前血沉与C反应蛋白、术前血红蛋白与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的效果因素显示A组、B组、C组、D组术中出血量、术前血沉与术后1周血沉、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手术时间、术前C反应蛋白与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1天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与术后1天白蛋白、术前ODI与术后12月ODI、术前Cobb角与术后1周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A组1例患者由FrankelB级提高至FrankelD级,3例患者由FrankelD级提高至FrankelE级。B组1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C组2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D组2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术后A组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愈合欠佳,1例患者出现窦道形成,均返院治疗后治愈出院,B组、C组、D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四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结核无复发,均治愈。
结论:病灶部位、椎体破坏节段及范围与手术方式有关,与影响手术方式无关的因素有术前Cobb角;脓肿的部位及累及节段;抗结核时间;术前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抗结核药物联合外科治疗。4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劣,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要根据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具体情况而定。确定一个方案应综合病人的全身情况、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节段累及范围综合判断。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主要适用于胸椎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需行前路减压解除前方脊髓压迫者;椎体破坏明显,后路手术无法彻底清除者。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双钉棒内固定主要适用于胸腰段和腰椎的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瘫痪者,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局限在一侧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主要适用于胸椎结核,椎体破坏位于中柱、后柱,脊柱不稳,周围脓肿较少,椎体破坏重者;椎体前方无干酪样坏死物及明显脓液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主要适用于胸腰段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椎体破坏程度严重、病灶范围大者;存在脊髓前方受压,伴较大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者。需要掌握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正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开始至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病例3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四组:A组12例:行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单钉棒内固定;B组8例:行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双钉棒内固定;C组7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D组10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中取病灶组织行病理组织检查。观察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因素,记录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以及手术后的效果因素的各种数据。采取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来表示,则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影响手术方式的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B组、C组、D组病灶部位、椎体破坏节段累及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椎体破坏节段、术前Cobb角、脓肿的部位及累及节段、抗结核时间、术前血沉与C反应蛋白、术前血红蛋白与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的效果因素显示A组、B组、C组、D组术中出血量、术前血沉与术后1周血沉、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手术时间、术前C反应蛋白与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前血红蛋白与术后1天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与术后1天白蛋白、术前ODI与术后12月ODI、术前Cobb角与术后1周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A组1例患者由FrankelB级提高至FrankelD级,3例患者由FrankelD级提高至FrankelE级。B组1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C组2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D组2例患者由FrankelC级提高至FrankelE级。术后A组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愈合欠佳,1例患者出现窦道形成,均返院治疗后治愈出院,B组、C组、D组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四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结核无复发,均治愈。
结论:病灶部位、椎体破坏节段及范围与手术方式有关,与影响手术方式无关的因素有术前Cobb角;脓肿的部位及累及节段;抗结核时间;术前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抗结核药物联合外科治疗。4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劣,选择何种手术方式要根据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具体情况而定。确定一个方案应综合病人的全身情况、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节段累及范围综合判断。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主要适用于胸椎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需行前路减压解除前方脊髓压迫者;椎体破坏明显,后路手术无法彻底清除者。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侧前路双钉棒内固定主要适用于胸腰段和腰椎的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瘫痪者,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局限在一侧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主要适用于胸椎结核,椎体破坏位于中柱、后柱,脊柱不稳,周围脓肿较少,椎体破坏重者;椎体前方无干酪样坏死物及明显脓液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主要适用于胸腰段结核,椎体破坏位于前柱+中柱,椎体破坏程度严重、病灶范围大者;存在脊髓前方受压,伴较大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者。需要掌握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正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