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胡庚申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领域,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胡庚申于2008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二者是一体的。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把译者置于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同时,它把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原文、读者、委托人、时代条件以及译者背景等包含在内。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性质、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都提出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目前现有的四种《水浒传》英译本中,最重要也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译本分别是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1933)和沙博理的Outlaws of the Marsh (1980)。自这两个译本产生后,相关文章和研究活动逐渐增加。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两位译者及其译本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深入地探析了两位译者在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所做出的不同的适应和选择,从而挖掘了产生不同译文的原因。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学者对赛珍珠和沙博理及其译本的研究情况。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作者详细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起源、背景、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作者以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本为客体,详细地分析了赛珍珠和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最后,作者从多维转换、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分析了译文的评价标准。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将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研究视角运用于实证翻译研究领域;(2)为赛珍珠和沙博理及其《水浒传》英译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研究;(3)进一步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实证研究解释力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