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太平"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太平"不尽相同。"太平"一词早在先秦之时已经存在,虽然具体起源不甚明了,但是迄至经学兴盛的两汉时期,早期的"太平"观念逐渐发展为"太平"理想,而后又成为汉代重要的政治思潮,从而不断被用于两汉历史上的政治决策与国家权力运作。由于两汉"太平"理想与经学思想密切相关,因此本篇论文旨在探究"太平"理想与汉代经学的关系,及其在两汉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政治作用。本文第一章主要追溯先秦时期儒、道视野中的"太平"观念。"太平"观念在此时记载较少,属于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人们向往稳定治世的社会意识。道学有"太平,治之至"的记载,重在强调天道;儒学"太平"主要表现为"天下大同"的社会,突出重视人伦。本文第二章重在探讨汉代公羊学对"太平"理想作出了哪些思想建构。公羊学中的"太平"理想本源于"春秋之义",其中对"太平"盛世的建构大致包括:"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中隐含的"太平"追求,以"奉天而法古"为宗旨的"太平"政制,以及"西狩获麟"为代表的"太平"符瑞,由此塑造了一种天地,四时,人道,政教和合的"太平"理想。本文第三章是对西汉时期汉武帝始建"太平之道"的研究。"建太平之道"规范了"太平"礼制,使"太平"理想上升到国家意识高度,正式成为两汉时期的官方统治思想。"太平"思想在教化民众方面有突出作用,有助于稳固统治,对后世的"太平"之制影响深远。本文第四章是对西汉中后期"太平"思潮的研究。西汉中后期的"太平"思潮是武帝"建太平之道"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汉中后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太平"理想的政治作用逐渐凸显,终于在王莽时期,实践"太平"政治理想的运动发展到了巅峰时期。本文第五章是对东汉"太平"理想的阐述。东汉时期的"太平"理想是西汉"太平"思潮的延续和发展,但是东汉对"太平"追求并不像西汉时期那样狂热,呈现出较为"务实"的特点。东汉中晚期,民间出现了具有神学性质的"太平"原始宗教,道教经典《太平经》的问世,集聚了自先秦以来所有的"太平"观念,总结了两汉以来丰富的"太平"思想内涵。总之,两汉"太平"理想出自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在经学极盛的汉代由重要的官方政治理想逐渐演化为社会流行思潮。汉代"太平"理想中的革命性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强弱不一,所以"太平"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特色。随着经学学术思想的衰落,"太平"理想逐渐走出汉代经学色彩,走向口语化与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