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3年12月2日,中国青年党在法国巴黎创立,标榜采国家主义之义,唤起国内民众的爱国卫国之念,再通过“学工农商兵”各阶层的联合,开展全民革命,“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去缔造一个真正的共和政体的民主主义国家。他们视青年学生这一群体为实现民主国家的重要力量,希望学生“本革命的精神,去储积实际的学识”,然后建立中间团体。这个中间团体在全民革命之前要组织、训练民众在救国事业上群策群力;革命成功之后则上以监督政府,下以指导国民参与民主政治。1924年9月,中国青年党的三大领袖自法国回到国内,计划从宣传和教育入手,在三年内博得优秀大学生对于国家主义的信仰,之后再开展组织活动。秉承这一方针,中国青年党领袖以《醒狮周报》作为宣传国家主义理论的阵地,并积极投身教育行业。这些举措使得他们半年后便获得了上海、武昌、北京、成都等地学生的响应,“五卅”前后国家主义的学生社团也纷纷成立。这些社团中,学生的聚集多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它们的核心成员后多加入中国青年党。从之后的发展来看,这些学生社团的核心成员中有专门的研究人才,但更多的是投身政界。“五卅惨案”发生之后,已成立的国家主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其中有青年党人直接领导的,亦有直接受《醒狮周报》宣传的运动策略影响的。“五卅”之后国家主义势力在宣传上迅速扩大,中国青年党人也积极谋求学生组织力量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其结果是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的成立,此外,中国青年党人还在北京直接领导了以“反俄”为目的的援侨大会。这些都促使中国青年党学生力量的进一步扩大。一九二○年代,与青年党争夺运动学生领导权最为激烈的当属中国共产党,二者在运动学生的组织系统上较为相似,差异则体现在对学生群体在革命中的定性和运动方式这两方面。二者还因争夺学生开展了文字上的辩论,并发生了现实中的碰撞。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展之后,中国青年党因为受到了军事与政治力量的打压,谋求政策上的转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亦逐渐消退。中国青年党在一九二○年代学生运动中的命运轨迹,是一个“力”不断战胜“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