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镰孢菌(Fusarium spp.)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的病原菌,但同时也可作为生防菌防治多种植物病害,是一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的真菌。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够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生防镰孢菌。通过采集我国河北廊坊,河南兰考,黑龙江哈尔滨、黑河、伊春等大豆主产区最具代表性田块的大豆根际土壤,分离真菌菌株,与大豆根腐病致病镰孢菌对峙培养,获得拮抗菌株,通过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通过菌株发酵液泡根及盆栽灌根的方法,对寄主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期获得对寄主植物无害的高效生防真菌菌株,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分离得到529株真菌菌株,其中拮抗镰孢菌(Fusarium spp.)158株,以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数量最多,为71株,占拮抗镰孢菌总数的45%;茄病镰孢菌(F.solani)次之,共37株,占23%;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分离得到33株,占21%;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轮状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各4株,分别占3%;节状镰孢菌(F.merismoides)、芬芳镰孢菌(F.redolens)各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1株。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各地区优势拮抗镰孢菌种与优势镰孢菌种相同。河北廊坊,河南兰考,黑龙江哈尔滨分别为茄病镰孢菌(F.solani)、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黑龙江黑河以及黑龙江伊春均为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大豆根际土壤中优势镰孢菌种不尽相同,且优势拮抗镰孢菌种多来自优势种。通过拮抗菌株对寄主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共发现2017-141、2017-106、2017-119,3株镰孢菌对大豆品种中黄13表现为无致病性,表明这3株镰孢菌可作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潜在生防菌株。结合分子鉴定结果及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2017-141号菌株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017-106为芬芳镰孢菌(F.redolens),2017-119为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各地区优势镰孢菌分离频率不同,将为不同地区大豆根腐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离获得的3株潜在生防镰孢菌将为生防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