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作为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截止2020年棉花产量连续26年稳居全国首位,疆棉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它对乡村经济建设、解决广大棉农的生计问题、增加棉农收入意义重大。长期的棉花生产使得新疆棉花累积了诸多问题,譬如棉花品种多乱杂、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污染严重、高品质棉花供给不足等,尤其棉花质量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棉花质量是新疆棉花生产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缓解棉花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关键,更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及推进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农户作为棉花生产主体,其生产行为与棉花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从棉花生产源头的农户着手是提升棉花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棉花生产经营使得大多农户以“衣分”和“产量”确定棉花质量,而忽略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判断棉花质量的关键内容,也使得农户对棉花质量的理解存在认知偏差。而现阶段,新疆棉农的质量认知状况如何?农户质量认知对其棉花生产行为是否产生影响?哪些因素制约了农户棉花生产行为的发生?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运用宏观数据分析新疆棉花生产及质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微观数据资料,了解农户质量认知情况并深入剖析农户质量认知对其棉花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寻求增强新疆农户质量认知水平,优化新疆农户棉花生产行为,提升新疆棉花品质的具体措施。基于以上考虑,进行文献梳理并归纳总结相关理论,如生产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围绕“农户质量认知”和“棉花生产行为”建立本研究的逻辑框架:新疆农户质量认知对其棉花生产行为影响的逻辑架构。文章首先运用宏观数据从棉花生长的自然环境、优势产区划分和棉花质量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3个方面概述新疆棉花生产及质量现状。其次,从微观农户视域出发,基于农户质量认知的差异,采用FA-SEM模型对“质量认知—生产环境感知—生产行为感知”分析框架进行实证,以探析农户质量认知、环境感知与其棉花生产行为感知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依据SCP理论构建“技术培训—农户认知—技术采纳”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重点深入探析影响新疆棉农采纳棉花生产技术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构建“内因—外因”驱动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选择分析框架,探寻影响农户棉花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最后,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新疆农户棉花生产行为的可行性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本研究得到以下5个主要结论:第一,从宏观层面看,棉花生产在空间上表现出布局结构的不均衡,植棉区集中分布在南疆的巴州、阿克苏及喀什地区,北疆的昌吉州、塔城和东疆部分区域,在面积及产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沙雅县、沙湾县和尉犁县的棉花生产分别在平均面积、平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上位居首位。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对棉花产量及质量影响颇深,这也使得新疆棉花较我国其他地区棉花质量较好,其颜色级主要是以白棉为主、棉花长度主要集中在28毫米、马克隆值处于B2档、轧工质量、断裂比强度及长度整齐度大小均以中等档为主,但疆棉也存在棉花品种多乱杂、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污染、机采棉质量不高等问题,而自然因素、棉花市场形势、棉花产业政策和生产环节等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第二,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农户对棉花色泽、纤维长度、纤维成熟情况、纤维韧性和长度整齐度的认知不同,被调查区域农户的棉花质量认知处于一般认知水平,并呈现出较大的地域性和规模性差异。新疆农户对棉花质量虽有一定认知,但对与棉花质量相关的内在指标认知不足,而农户的植棉偏好、总体认知、是否有电脑、是否有技术服务人员、是否有农业合作社、家庭社会关系、是否参与“棉农+企业”型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及是否参与“棉农+合作社+企业”型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等是影响农户棉花质量认知的主要因素。第三,农户质量认知、棉花生产环境感知与其棉花生产行为感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具体可表述为:农户质量认知对其政策环境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政策环境感知与其棉田环境感知呈正相关,农户的棉田环境感知对其棉花生产行为感知有直接影响,而质量认知、政策环境感知对其棉花生产行为感知影响不突出。农户质量认知促进了其政策环境感知水平的增加,政策环境感知增强了农户的棉田环境感知度,农户对棉田环境感知的程度越高其产生改变棉花行为的概率增强。农户对棉花纤维长度的认知较大程度影响了其政策环境感知,农户对建立棉花生产保护区的感知会突出影响其棉田环境感知,农户的棉田盐碱化程度感知是增强农户棉花生产行为感知能力的关键。第四,农户对棉花生产技术较为熟知,大部分棉农认为其对棉花质量影响很大,其中选择采用各项棉花生产技术的农户占比达54%以上,不同质量认知下采用与未采用棉花生产技术的农户占比差异较大,就采用各项技术的农户而言,其质量认知大多为“一般了解”,“不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农户占比较小。由农户的棉花生产技术采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技术培训与农户认知、农户认知与其棉花生产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而外在的技术培训对新疆农户是否采纳棉花生产技术的影响不突出。棉花纤维长度、色泽、纤维成熟情况、纤维韧性、纤维长度整齐度与棉田环境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依次减小;农户对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认知、棉花的科学施肥技术认知、棉花的节水灌溉技术认知、棉花的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认知分别对棉农技术认知的影响依次减弱;棉花质量技术培训次数和是否开展棉花质量技术培训对农户技术培训的影响逐渐降低;各类技术变量,如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使用和科学施肥技术变量分别对农户棉花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逐渐降低。第五,目前新疆棉区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棉农+市场”型、“棉农+企业”型、“棉农+合作社+企业”型及其他类型,研究区农户以参与“棉农+市场”型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为主,其中不同棉区、规模、植棉偏好及质量认知的农户选择参与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不同,其评价也具有差异,大多农户对所参与的棉花生产组织模式评价以“满意”为主。农户是否选择参与棉花生产组织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农户特征、政策认知是影响其选择棉花生产组织模式的内在驱动因素,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作为外在驱动因素同样影响农户选择,而农户质量认知中仅农户对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的认知对其选择棉花生产组织模式影响突出。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形势及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出建立质量导向机制、实行“质量兴棉”、引导新疆棉农进行规模化生产、培育新型职业棉农,科学管理棉田,以增强农户的棉花质量认知水平,优化农户棉花生产行为,促进新疆棉花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