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生态脆弱,土壤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美国白蛾的入侵和蔓延使该地区生态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作者对位于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的寿光市、昌邑市和滨海区3个县(市、区)美国白蛾的形态学、生物学、发生分布及防治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美国白蛾综合防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潍坊北部沿海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老熟幼虫体长24~36mm,体黄绿色至灰黑色;成虫体长9~15mm,头、胸、腹部白色;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不规则单层紧密排列在叶背面;蛹纺锤形,暗红褐色。研究结果与我国其它地区美国白蛾的形态描述基本一致,但体长、产卵量、发生时间等略有差异。不同世代卵的历期和孵化率差异较大。幼虫为6~7龄,群居生活,蚕食叶片,只留叶脉,5龄后进入暴食期,第2代幼虫取食量大,危害程度大于第1、3代,幼虫的耐饥能力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世代老熟幼虫对化蛹场所有所选择,一般在草堆、树下浅土层、树皮缝、石块堆等处化蛹。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下午到黄昏,成虫多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一般发生在夜间,成虫不同历期的产卵持续时间和产卵量有差异。据调查,2007年、2008年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寿光市、昌邑市、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分别为2.13万亩、6.7万亩。采取了化学药物、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2007年、2008年分别完成防治面积18.3万亩(次)、44.5万亩(次),共使用化学药物22.6吨,防治面积43.1万亩(次),占总防治面积的68.6%。经过两年的综合防治试验和结合其他地区的防治经验分析,本文阐明了化学药物防治存在风险,要注重采取物理、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美国白蛾发生重度地区坚决采取用化学药物扑灭的措施;中度地区采用对环境污染比较小,对有益生物安全的仿生剂和人工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轻度地区实施生物防治为主,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措施,才能达到长期有效防治美国白蛾、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舆论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2.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提高预测监测技术水平,为宏观防控美国白蛾提供科学的信息。4.加强新防治技术研究。5.强化防治措施综合运用,要抓住“两个基础”、“三个时机”、“四个环节”,综合运用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6.加强专业防治队伍技术培训。7.强化检疫措施,严密控制疫情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