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叙事技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以来,批评家们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文本及其阅读、视角、叙事结构、叙述声音等方面,对《傲慢与偏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傲慢与偏见》的叙事技巧作了一些新的探索.第一章,依据叙事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小说故事的深层与表层叙事结构.这部作品故事的深层叙事结构是全面与片面择偶标准及由此产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婚姻的对立.它具有列维—斯特劳斯和格雷马斯模式特征.这一模式使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有个清晰的把握,而且领悟到其主题意义.表层叙事结构具有布雷蒙德模式特征.这一模式使读者积极地参与伊丽莎白的困境和选择,最后,为他与达西订婚感到情感上的满足.第二章,分析了全知视角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奥斯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对这一传统的叙事视角作了灵活调整.她利用内心隐瞒,制造误解,又使用内心透视,展示误解的消除.她的内心透视独具特色,通过对伊丽莎白的内心透视,揭示了她与达西交往中的矛盾情感,真诚的自我剖析及其情感变化.通过视角转换,制造了短暂的悬念,增强了作品的逼真性和戏剧性.第三章,从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分析了作者巧妙利用事件配置方式向读者交代创作意图、制造悬念的技巧:一是利用顺述使读者产生对故事结局的期待感,交代创作意图;利用主、次人物之间及事件间的反差突显创作意图,引导读者思考,达到了道德教育目的.二是运用延宕、间隔制造悬念,使故事富于变化,生动有趣,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参与.因此,表现出简·奥斯丁高超的叙事技巧.第四章,主要从直接话语和自由间接话语,这两种言语和思想再现(或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叙事特点.
其他文献
作者尝试从认知语义的角度来看待修辞现象.该文在综述概念隐喻、语言对比研究以及第二语言能力等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词汇结构理论,分析了词汇的概念结构及
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同他的戏剧一样成就斐然,以鲜明的反传统性和实验性在当代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莫菲》创作于1935年,于1938年在伦敦出版。作为贝克特第一部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