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部推拿刺激肠神经系统后,可以通过脑-肠互动途径改善脑功能状态,继而治疗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本研究通过设计脑肠互动机制的动物实验,阐述脑-肠互动机制下脑肠肽与PI的关系,为中医推拿治疗P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氯苯丙氨酸(P-chlorophenylalanine,PCPA)法复制大鼠失眠模型,通过宏观表现和实验指标等方面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通过酶联免疫测定大鼠血清、下丘脑、小肠中P物质(Substance P,SP)、甘丙肽(Galanin,GAL)、β-内啡肽(Beta endorphin,β-EP)的含量和血清中胶原纤维酸性蛋白(Collagen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含量,观察失眠大鼠脑肠肽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观察腹部推拿治疗PI的作用和机制。结果:(1)经过PCPA法造模之后,失眠大鼠出现,毛发干枯、夜间白天躁动不安、便质偏干,饮水量增多、饮食减少,注射戊巴比妥钠之后,发生翻正反射时间均显著延长,推拿组合药物组经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改善。用组间T检验比较大鼠血清GFAP得出空白组第5天和第10天血清GFAP含量(P>0.05),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推拿组、药物组第5天和第10天比较,血清GFAP含量均降低(P<0.05)。用单因素方差比较治疗5天后大鼠和治疗10天后血清GFAP含量,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用组间T检验比较大鼠5天和10天血清、下丘脑、小肠中SP含量得出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推拿组、药物组10天后含量高于5天后含量,且存在统计学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鼠血清、下丘脑、小肠5天后SP含量,模型组低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10天后下丘脑SP含量模型组低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小肠无统计学差异。(3)用组间T检验比较大鼠5天和10天血清、下丘脑、小肠中GAL含量得出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血清和下丘脑GAL含量模型组、推拿组、药物组10天后含量高于5天后含量,且存在统计学差异。小肠GAL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鼠血清、下丘脑、小肠5天后GAL含量,血清和下丘脑GAL含量模型组低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小肠GAL含量模型组高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10天后下丘脑GAL含量模型组低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小肠无统计学差异。(4)用组间T检验比较大鼠5天和10天血清、下丘脑、小肠中β-内啡肽含量得出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下丘脑、小肠中β-内啡肽含量模型组、推拿组、药物组10天后含量高于5天后含量,且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β-内啡肽含量推拿组和药物组10天后高于5天后,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鼠血清、下丘脑、小肠5天后β-内啡肽含量,模型组低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10天后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模型组低于其他各组,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小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PCPA法成功复制了失眠大鼠模型,腹部推拿组和药物组都可以下调GFAP含量。(2)经过治疗后,血清、下丘脑、小肠SP含量均上升,腹部推拿组和药物组都可以通过改善SP在体内的含量改善睡眠。(3)经过治疗后,血清、下丘脑GAL含量均增高,小肠GAL含量下降,推拿组和药物组都可以通过改善GAL在体内含量改善睡眠。(4)经过治疗后血清、下丘脑、小肠β-EP含量均增高,推拿组和药物组都可以通过改善β-EP在体内的含量改善睡眠。综上所述,振腹环揉法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改善大鼠失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