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T cell death-associated gene8,TDAG8)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64只,体重150~180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Ⅰ组,n=8)、假手术组(Ⅱ组,n=8)和骨癌痛组(Ⅲ组,n=48)。Ⅰ组不做任何处理,Ⅱ组于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Ⅲ组于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Walker256乳腺癌肿瘤细胞(1×107个/ml)10μl建立骨癌痛模型。Ⅰ组、Ⅱ组、Ⅲ组于接种前1天(基础状态)及接种后第1、3、6、9、12、15、18天各取8只测定左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l threhould, MWT)。Ⅰ组、Ⅱ组大鼠于接种肿瘤后第18天处死,Ⅲ组大鼠于接种肿瘤前1天及接种肿瘤后第6、9、12、15、18天各处死8只,取大鼠L4~6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脊髓背角TDAG8表达。在第18天取4只已处死的Ⅲ组大鼠,进行X线摄片,观察大鼠双侧胫骨上段骨质破坏情况。结果接种肿瘤后18天,Ⅲ组大鼠左侧胫骨上段骨质明显破坏,说明模型建造成功。与Ⅰ组、Ⅱ组及自身基础值相比,Ⅲ组接种肿瘤后第6~18天左后肢MWT降低,脊髓背角TDAG8阳性细胞计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背角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第二部分: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学和脊髓背角TDAG8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后,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学及脊髓背角TDAG8表达的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50~180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Ⅰ组,n=8)、骨癌痛组(Ⅱ组,n=8)、siRNA组(ⅠⅢ,n=8)、阴性对照组(Ⅳ组,n=8)和转染试剂组(V组,n=8)。Ⅰ组不做任何处理,Ⅱ组、Ⅲ组、Ⅳ组、V组均建立骨癌痛模型。Ⅲ组、Ⅳ组、Ⅴ组在接种肿瘤同时行鞘内置管,并于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后第6天开始分别鞘内注射siRNA、错配的siRNA以及siRNA的转染质粒,剂量均为3斗μg10μl,连续给药3天,每天一次。各组大鼠于接种前1天(基础状态)及接种后第1、3、6、9测定左后肢MWT。于接种肿瘤后第9天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L4-6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脊髓背角TDAG8表达。结果与Ⅱ组、Ⅳ组、V组相比,Ⅲ组大鼠在接种肿瘤细胞后第9天,左后肢MWT明显增高(P<0.01),脊髓背角TDAG8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与Ⅰ组相比,Ⅲ组大鼠在接种肿瘤细胞后第9天的左后肢MWT及脊髓背角TDAG8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鞘内注射TDAG的siRNA可以部分缓解肿瘤诱发的机械性痛敏,并使脊髓背角TDAG8表达下调;这提示脊髓背角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