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看文化因素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a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文化交往日趋频繁,翻译研究也向文化方向倾斜。归化与异化这对与文化因素密切相联的翻译策略成为了当前翻译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本文从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出发,通过运用多元体系派、翻译研究派、抵抗翻译策略、以及目的论等理论就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的关系;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回顾了以往关于归化、异化的研究成果。大致有如下特点:一、从文本角度出发。二、以源语为中心。 第三部分罗列了多元体系派、翻译研究派(操控派)、抵抗翻译策略,和目的论对归化与异化的观点。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以两段历史时期1898-1919和1919-1937的翻译文学为例,通过运用多元体系派、翻译研究派、抵抗翻译策略、以及目的论等理论,就不同时期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考察、比较,发现可能影响译者的归化、异化选择的文化因素至少有如下几种:一、翻译作品的文化地位。二、译者的文化态度和其翻译目的。三、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 第五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无论从文本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看,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社会文化背景在变,读者对象在变,文化交流的任务在变,翻译目的在变,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也必然相应地有所变化。而衡量译本归化与异化恰当与否的标准也必然是非具体的、动态的。
其他文献
<正> 一中唐的士大夫中有一种疾呼改革弊政,议论朝政得失的风气。关于这一点,柳宗元在《与吕道州论〈非国语〉书》中就说到过:“近世之言理道者多矣”。与此相辅相成的是离经
Johansen和Juselius的似然比检验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总结该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使用该方法存在比较混乱的状况指出了一些注意事项,譬如根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它是认知语言学近年来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讲述了意象图式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以及意象图式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推动作用。
按照经典的新闻学理论,导语是新闻(一般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他是有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引导"等多层
<正> 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植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市区的部分街道和公
<正> 什么样的社区是好的社区?不同的人有非常不同的观点。一个社区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好的,对于那个人却未必,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是这不能阻碍我们努力弄清究竟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基本指导理论 ,早在中共成立以前 ,中国的仁人志士就开始宣传介绍这一理论。清末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 ,都涉猎过关于唯物
建立一种快速测定水体中镉、铅、汞、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对现场快速测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主要对镉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研究,将该方法运用到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
通过分析DEA—Malmquist指数能合理地测度省域节能减排效率。将中国各省份作为开展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的基本单位,搜集各省份相关指标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发展又很不平衡,任何一个地区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潮汕地区的学者可以大谈潮汕文化,其他地区的学者也可以大谈他们地区的文化.这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