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h家族基因在细毛羊皮肤中的表达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囊作为皮肤的衍生物,是产生被毛的重要组织,它的性状及组织结构决定着动物被毛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的研究揭示,Eph家族基因在动物皮肤的毛囊发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了毛囊的形成过程。本研究以敖汉细毛羊不同时期皮肤为材料,采用组织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EphA2及其配体Ephrin A2基因和EphA4及其配体Ephrin A3基因在皮肤毛囊中mRNA水平、蛋白水平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以探究Eph家族基因在毛囊形态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布规律,为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结果如下:  1.皮肤组织结构研究显示,毛囊结构包括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90 d时,体侧部发现初级毛囊及次级毛囊毛芽。在胎龄120 d时,毛囊发生角质化,形成角质化毛干,毛干穿出体表,再分化次级毛囊发生。出生后一个月时,穿出体表毛干进一步增多。敖汉细毛羊腹股沟部皮肤毛囊密度很低,未见再分化次级毛囊和竖毛肌,但皮脂腺、汗腺较发达。与胎龄120 d时相比,出生后一个月时的毛囊纤维直径显著增大(P<0.05)。初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显著低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显著低于胎龄120 d时(P<0.05)。次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显著高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显著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一个月时和出生后1 d时差异不显著(P>0.05)。  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phA2基因和Ephrin A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胎龄120 d时都显著高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显著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一个月时和出生后1 d时差异不显著(P>0.05)。  EphA4基因 mRNA相对表达量:胎龄90 d时与胎龄120d时差异不显著(P>0.05),出生后1 d时显著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一个月时显著高于出生后1 d时(P<0.01)。  Ephrin A3基因 mRNA相对表达量:胎龄120 d时显著高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显著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一个月时和出生后1 d时差异不显著(P>0.05)。  3.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EphA2、Ephrin A2、EphA4和Ephrin A3蛋白在胎龄90 d、胎龄120 d、出生后1 d和出生后一个月,4个时期的敖汉细毛羊体侧部皮肤中均呈现时空特异性的表达。  上述结果表明:在胎龄90 d以前初级毛囊已经发生,出生后一个月时,仍有部分毛囊毛纤维未穿出体表。敖汉细毛羊腹股沟部皮肤与体侧部皮肤相比,毛囊密度很低,但皮脂腺、汗腺较发达。  在胎龄120 d次级毛囊再分化大量发生时,EphA2、Ephrin A2和Ephrin A3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显著升高,推测它们在次级毛囊的再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发现 EphA4基因在毛乳头中表达,而毛乳头对毛囊的再生有重要作用,推测 EphA4基因可能对毛囊的再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在毛囊生长发育过程中,皮肤Ephrin A3表达趋势与毛囊密度变化趋势一致,推测其可能促进毛囊密度的增加。综上,EphA2、Ephrin A2、Ephrin A3和EphA4基因在敖汉细毛羊毛囊发育中呈现时空特异性表达,推测它们可能与毛囊形态的发生和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研究于2004~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沽源草地生态野外试验站以2001年起围封、浅耕翻改良的天然羊草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常年放牧草地作为对照,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退化天然羊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