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精神的宗教表现——兼论当代人间净土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世音精神的核心,在于"大慈大悲"——因为慈悲而同情众生,因为慈悲而关爱生命,因为慈悲而发起探寻生存的真实意义.慈悲,是获取智慧的必要基础;慈悲,更是圆成佛道的根本种子.慈悲精神的符号性,表现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形象以及弘化的道场等几个方面.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中,有梵文音译及汉语意译之差别.在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中.最为常见的是《观音经》中描述的三十三观音形象,藏传密教体系内,则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最具代表性.慈悲精神的象征性,可以从大慈与大悲两个方面去表述.大悲观世音,系由拯救七难开始,包括有形的灾难与无形的苦难;接着,是降伏"贪瞋痴"三毒的根本性拔苦.大慈心是大悲精神的继续,是在令众生远离苦难基础上的安隐得乐.溯人世间的福乐增上,是佛教中宣称的出世间法乐.依据佛典,佛(菩萨)可同时具备法、报、化三身之体.本章节尾,针对观世音菩萨的"无难不救与所求必应"加以质疑,试图透过理性的反思,从哲学层面去判断观世音精神的现实存在意义.慈悲精神的现实性表现,即是当代人间净土建设.提倡观世音精神,不是要去到"神佛满天飞的他方天国",也不是要为"原始图腾式的顶礼膜拜"找寻合法的理由.观世音精神的"慈悲关爱",依禅宗的话语来诠释——在于当下人生妙用,亦即现世的人间净土实践.而述及现实的人间净土,则甚有必要追溯佛教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净土思潮.在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佛是位非常人性化的圣者,其言行举止,无不是出于净化人心及改良社会之目的.近现代的人生(人间)佛教,首创于太虚法师.法师在《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中,竭力主张"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生佛教.印顺法师是继太虚法师的后起者,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为己任,开辟了海外人间佛教的新风尚.当代的人间净土建设,以圣严法师的法鼓山观世音道场较为著名.法鼓山的人间净土主要包括: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提倡四种环保;推广"心五四运动"三大项目.结语部分指出现代社会的弊端,略述台湾人间佛教的其它发展情况,最后提出笔者对于大陆人间佛教建设的一点期许.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对佛教加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引导,发掘其中能够服务社会、造福新时代的积极有效成分.譬如观世音的慈悲精神,人间净土思想等等.
其他文献
<正>中国五矿湖南有色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开采100多年,随着上部中段资源的不断枯竭,对深部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据现有现状,若对深部资源进行开采有2种方案:一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加剧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人类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正在成为日常现象。作为复杂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形成以来,在西方引起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论战,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发展,由解说到复兴的学术大转向.在中国,自建国以来也曾展开了几次劳动价值论的论战.最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制度的合理性问题既关系到当前中国制度建设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前
本文立足于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现状,尽可能客观地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较为准确地审视与定位了高校网络德育的特质与功能,积极探讨了发挥网络
“现代性”被看作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与气质,它蕴含的是对生活的规范与理想,表现的是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想达到的是对理性与自由的不懈追求,它力求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