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与反转——萧红、张爱玲合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e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萧红、张爱玲的文学生存为中心,整合她们一生写作与其生活、自我意识的复杂关系。   第一章是萧张写作的共性分析,主要以“狭窄”为关键词考察现代文学的女性写作,从正、反两方面切入,推出以此为起点构造的因果链条   第二、三章则主要以身份、时空为中心分析萧红、张爱玲的整体性、根本性差异。第二部分主要是文本内容着手,引入尼采“诗人”“戏剧家”的概念以示萧张差别。这构成了二人的根本差异。而实际上这种“选择”又是不自觉的,为二人的生存处境所决定。而由这条线索推进到末端,看似离传统较远的张爱玲反而比萧红更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性和思维习惯。第三章则主要从文本形式着手,以“时间”“空间”为概括分析二人的先锋性和潜在心理结构。这都是二人迥异于其他现代作家之处,也是其文学成就往往为人忽视的一个关键方面。而从这一条线索追溯,在形式革命上,反而是看似意识正统的萧红走得更远:这无疑与她更为坎坷的经验有关。   第四章是萧红、张爱玲写作历时分析,二人在看似前后一致的写作生涯中均与环境、批评话语相交流,从而出现了微妙的“进化”。萧红为了保持对自身体验的真诚和批判的姿态,引入“儿童视角”规避与主流话语的正面冲突,保持在左翼阵营中的位置。张爱玲则在不断地沉入他人的灵魂之后,获得了更大程度的体察和悲悯,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人物的批判性。
其他文献
感伤情调是“五四”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尤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为典型代表,郁达夫之后,“感伤”已经是一个稍显过时的话题,然而对施蜇存个人而言,这却是一个重要、却不知不觉被忽视
程度是普通话和方言中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四川宜宾方言形容词为研究对象,从“程度”这个语义范畴的角度,来考察程度在宜宾方言形容词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意在对宜宾方言
本文以分类比较为平台,对鲁迅与三位俄国古典作家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引言介绍鲁迅对俄国文学的重视及其在中国传播的贡献;说明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