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包裹尿激酶(UK)的热敏脂质体在体内外血栓模型上的热靶向溶栓效果。
背景:溶栓疗法是治疗血栓性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临床常用的溶栓剂缺乏组织特异性,不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易引发出血或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问题。将溶栓药物导向血栓部位,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从而特异、局部、高效地溶解血栓是溶栓治疗的一个研究热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有它独特的优点,但因其缺乏主动靶向性,易被网状内皮系统(RES)从循环中清除,不易达到病变部位。为了克服脂质体的缺点,可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分制成热敏脂质体来提高疗效。热敏脂质体是一种能携载药物并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释放药物的脂质体。热敏脂质体能靶向聚集在加热的病变部位,并在加热部位释放内容药物,因此可提高病变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目前热敏脂质体己被广泛地用于肿瘤的实验室研究,但未见其在溶栓方面的报道。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热敏脂质体在血栓性疾病中靶向治疗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1.尿激酶热敏脂质体制备:以1,2-Distearoyl-sn-gly-ero-3-phospho-choline(DPPC)、胆固醇为脂质体膜的原料,用反相蒸发法(RPE)法制备包裹UK的热敏脂质体。
2.血凝块制备:取兔颈静脉血制成长15mm,宽7mm,高6mm的条状小血凝块,重量为600-700mg。所制备的血凝块一部分用于制备简易体外溶栓模型,研究尿激酶热敏脂质体(UKTsL)的体外靶向溶栓效果;另一部分用于体外恒温溶栓。
3.简易体外溶栓模型:细线一头系住血凝块中间部位,将系有细线的血凝块由输液管切口送入其膨隆部位内,固定细线另一端并封闭切口,制备成简易体外溶栓装置。
4.体内溶栓模型:用三氯化铁(FeCl<,3>)法在兔颈总动脉上复制血栓模型,血压降至最低点时,证明模型成功建立。
5.体内外溶栓实验:本实验整体上分为体外溶栓和体内溶栓。 (1)体外溶栓(各组溶栓时间均为120min):体外溶栓进一步分为体外恒温溶栓和体外靶向溶栓,后者用到了简易体外溶栓模型。体外恒温溶栓部分,24个血凝块分为PBS组,37℃尿激酶组,42℃-45℃尿激酶组,按组别将血凝块置入溶栓液(37℃尿激酶组,42℃-45℃尿激酶组UK浓度均为750IU/ml),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恒温水浴溶栓;体外靶向溶栓部分,32个简易体外溶栓模型分别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BS组)、阳性对照组(UK组,UK浓度为750IU/ml)、尿激酶脂质体组(UKL组,UK浓度为375 IU/ml)和UKTsL组(UK浓度为375 IU/ml),各组例数均为8,按组别输入相应的试剂。在体外溶栓实验中,观察溶栓前后血凝块体积、结构、溶栓剂颜色变化及实验结束后测定血凝块溶解率。 (2)体内溶栓:32只新西兰大白兔(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根据所加试剂不同分为PBS组、UK组(UK量为15万IU/kg)、UKL组(UK量为7.5万IU/kg)和UKTsL组(UK量为7.5万IU/kg),各组例数均为8。实验中,用生理记录仪连续60分钟监测颈动脉压,观察在体血栓处血管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观察颈动脉血栓溶解情况及心、肝、脾、肺和肾的肉眼及组织学变化。
结论:
用RPE法可制备出uKTsL。42℃加热可增强UKTsL的溶栓效果,UKTsL组与UK组溶栓效果相似,但UKTsL组的UK用量仅为后者的1/2,且副作用减少。与同UK剂量的UKL组比较具有显著的溶栓效果。42℃加热对尿激酶的溶栓活性无影响。提示UKTsL具有较好的热敏效应,可用于实验性血栓的靶向溶栓。UKTsL作为一种新型溶栓剂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望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加有力、安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