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尤其是原创文学的第一现场文学期刊也不得不随潮而动。本文以1995至2005年的《作家》作为研究范畴,将十年中《作家》做出的种种努力加以呈现,力图展示文学期刊现实的生存处境,解读文学期刊参与文学的方式。
《作家》奉行以作家的眼光看世界的编辑理念,把对新作家的培养提拔作为份内之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家》就成为新生代作家成长的沃土。《作家》也同时面向读者,并且通过改版、增强文学可读性等措施向读者靠拢。文学正在一步步接近市场的今天,主编在期刊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作为《作家》这一时间段主编的宗仁发,也使出浑身解数,亮出自己的七十二般武艺,为杂志脱贫而努力。通过种种富有创意的文学策划,抢占文学理论高地。新颖独特的栏目的设置,以一种不确定的文体,解除作家写作的束缚,扩大自由写作的空间,为《作家》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象征资本。《作家》也在一步步行进中完成了自己的定位,做一本杂志化的小众化文学刊物。
文学期刊是我们窥见文学内部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文学侧面的一个重要反映,它的兴衰荣辱也和文学息息相关。通过对《作家》这十年来的探查,我们发现上世纪90年代文学生产场的变化,《作家》也是积极汇入大潮的参与者。《作家》在参与文学进程中表现出了主动性,它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文学新人,用宽大的胸怀容纳那些在文学精神和形式上异质的作品,以自己的开放性刺激作家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