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属几个种的遗传基础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是重要的水稻害虫,每年对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褐飞虱与水稻存在协同进化,含有致害基因的褐飞虱也容易发生变异,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通过分子手段和细胞学手段,对变异褐飞虱的亲缘关系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从ITS序列,重复序列,染色体数目几个方面对褐飞虱遗传基础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提取DNA以及PCR扩增褐飞虱ITS序列的方法来得到褐飞虱属相关种的ITS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而得到他们的碱基序列,在NCBI上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后通过Clustal X对不同来源的褐飞虱ITS序列进行比对,利用软件DNASPversion对碱基组成和变异位点进行了统计,用MEGA4.0对上述序列进行了碱基含量的分析、多态位点分析以及进化树的构建,并用RNAstructer软件对其ITS1和ITS2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生物型3(A)、生物型1(T)、生物型2(M)、李氏禾褐飞虱(J)四种生物型的褐飞虱亲缘关系紧密,它们与拟褐飞虱(N)和伪褐飞虱(L)相比较而言,与拟褐飞虱(N)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多序列比对发现,在其ITS1序列中存在3处较大的变异。相对于ITS1来说ITS2较为保守,没有大片段的插入缺失,多为单碱基的变异。3种褐飞虱的ITS1有三种构型,同一个种的不同生物型之间ITS1构型一致。3个种的ITS1的二级结构都由4个臂区和1个中间环组成。3种褐飞虱的ITS2二级结构差异较大,有四种构型,但是褐飞虱的4个生物型的ITS2二级结构都由6个臂区和一个中间环组成,拟褐飞虱由5个臂区和1个中间环组成,伪褐飞虱由4个臂区和一个中间环组成。对褐飞虱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与进化关系的研究不仅对褐飞虱的种属关系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水稻危害的防治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ITS1、ITS2参与核糖体的构成,调控特定的反应,对基因的转录,翻译都有一定的影响。2,利用重悬法对田间褐飞虱(主要为生物型2(M))幼虫进行了有丝分裂染色体和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制备,观察,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发现褐飞虱染色体数目为30(2n=28+XY)条,有些细胞会有染色体的丢失(亚倍性),在亚倍体中丢失一条染色体的概率较大。通过统计发现,亚倍性要多于假多倍性。XY染色体分布在常染色体组成的中空环的边缘,X染色体交Y染色体长,长度约为其2倍。X染色体相对长度为6.81,Y染色体相对长度为3.44,在染色体组长度的排名中分别占据第6位和第15位。最长的和最短的染色体的比值(染色体长度比)为3.13。通过对褐飞虱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学特征的研究了解到了褐飞虱的遗传关系,为此物种遗传分离和繁殖行为现象解释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或依据,并掌握了基本的核型情况。3,对褐飞虱生物型1(T)基因组进行了Solexa高通量测序,随机挑选了5100万个读长的末端进行分析,通过Novak等的相似碱基读长聚类方法对重复序列进行了鉴定,并通过BMC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重叠读长进行聚类(分组)。通过分析得到的重复序列,在NCBI的primer-BLAST中获得相应的引物序列。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相应的串联重复序列,并以此进一步合成探针,在生物型2(M)染色体上进行定位。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L33在染色体上有4对杂交信号,CL38,CL13在染色体上有2对杂交信号,CL55,CL62在染色体上有1对杂交信号。CL33的4对杂交信号有2对位于染色体对的末端,2对位于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处。CL13,CL38,CL55,CL62的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末端。CL13,CL33,CL38,CL55,CL62占总染色体组的百分比分别为14.96%、2.11%、8.88%、5.56%、1.69%。将测序所得的序列经过NCBI比对之后发现,CL33中有部分序列与褐飞虱ag-75克隆微卫星序列以及irp2 mRNA胰岛素相关多肽2部分片段重叠。CL13中有部分片段与锥蝽克隆TDAK76以及TDAK51微卫星序列部分片段重叠。cl38中有61bp的序列与褐飞虱中隔离NLMSRDA11甲基化片段的基因组序列相同,68bp-125bp与褐飞虱中隔离NLMSRDA4甲基化片段的基因组序列部分片段相似度达86%。CL55中有部分序列与野猪BAC克隆KNP1159H5以及阿里山潜蝇茧蜂的跨膜9超家族成员2的转录变异X2的mRNA部分片段重叠。CL62中有部分片段与转移功能有关的家族1成员3(mta3)的转录变异X3的mRNA的部分序列重叠。
其他文献
经济褐藻在工业、医药、养殖等中有着广发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海参、鲍鱼等养殖规模的扩大,褐藻新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扩增,导致人类对褐藻资源无节制的采集,
采用两种免疫异常模型,结合体外实验,通过一系列免疫药理实验,研究仙人掌多糖(OPS)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环磷酰胺(Cy)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检测腹腔巨噬细胞(MΦ)的吞噬功能、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血清溶血素IgM、含量、血清IgG的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观察OPS对非特异性及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采用小剂量多次ip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分化异常的、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髓系衍生细胞群体,包括髓系祖细胞、形态幼稚的未成熟单核细胞、粒细胞和树突
orfH79和orf216是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相关的两个基因。HL-CMS育性能被两对恢复基因Rf5和Rf6恢复。为了研究HL-CMS/Rf系统两个不育基因和两个恢复基因间的互作,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分布广泛,组成复杂,其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由联苯(BPH)逐步氯化而来,理论上有209种同系物和异构体。因具有耐酸碱性、耐热性、电绝缘性等特点,曾作为阻燃剂、热载体、绝缘油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PCBs由于具有难降解性、高毒性、生物富集性等环境特性,极易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富集,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因而PCBs成为
学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培育植物新品种的重要手段,许多重要性状已经通过此方法应用于生产。与此同时,公众对标记基因及其产物安全性的质疑也成为植物转基因面临
摘要: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要学好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
1、两种茴鱼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PCR扩增、测序和拼接技术测定了新疆北极茴鱼和蒙古茴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序列特征、结构组成和密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