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分组研究内窥镜对比传统切开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评价其临床结果,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前景。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全部569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其中A组303例采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B组266例采用传统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在以下七个方面做对比:1、一般情况:观察指标为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吸烟、有无长期服用激素、抗凝药物停药情况;2、手术情况:观察指标为总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取下大隐静脉和缝合切口的时间;获取静脉的质量,也就是每支血管桥需要修补的数量;需要搭桥的数量;3、术后总并发症;4、术后早期局部并发症:观察指标为切口裂开、感染、皮缘坏死、术后血肿、脂肪液化、感觉异常、疼痛、下肢水肿等;5、术后早期全身并发症:观察指标为间接死亡率,短期内有无新的心脏事件出现,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下肢疼痛等并发症导致患者下地困难而间接造成卧床相关肺炎等;6、术后恢复及远期并发症:观察指标为住院时间及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程度,不良感觉的完全消失时间及症状迁延情况等等。随访三个月以上;7、手术及相关费用。统计学方法:数据计算由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检验水平α=0.05。统计术后失访情况,并分析对最终结果有无影响。结果:在本项研究中,全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16例因大隐静脉解剖变异、贴近皮肤、管壁菲薄或分支过多,换取另一侧大隐静脉也获成功。对比结果如下:1、一般情况:在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吸烟、长期服用激素人数、抗凝药物停药时间小于5天的人数方面,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方面,A组则多于B组(P<0.05),提示其术后风险更高。2、手术情况:总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单纯取下大隐静脉时间、缝合切口的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01);从获取静脉的质量看,每支血管桥需要修补的数量A组少于B组(P<0.01),提示了由于在电视屏幕上直视放大的血管,内窥镜方法损伤概率小于传统方式。而搭桥数量A组多于B组(P<0.001)。3、术后总并发症:A组明显少于B组(P<0.005);4、术后早期局部并发症:在切口裂开(P>0.05)方面两组相差不大,在感染(P<0.025)、皮缘坏死(P<0.05)等方面,A组少于B组。而术后血肿(P<0.01)、脂肪液化(P<0.005)、感觉异常(P<0.005)、疼痛(P<0.005)、下肢水肿(P<0.005)等方面A组具有绝对优势;5、术后早期全身并发症:两组无死亡病例,短期内均无新的心脏事件出现,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而由于下肢疼痛等并发症导致患者下地困难而间接造成卧床相关肺炎(P<0.05)方面,A组少于B组;6、术后恢复及术后远期并发症:从术后恢复来看,A组术后下地时间更早(P<0.001),住院时间更短(P<0.001)。瘢痕、色素沉着程度更轻。不良感觉的完全消失时间(P<0.001)A组少于B组,而从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人数上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术后随访均在三个月以上,总失访率<5%,分别对比两组失访患者的一般情况,P值均大于0.05,可认为对结果没有影响。7、A组加收手术费1000元,一次性耗材费用为10000元;B组加收手术费为0元,没有使用一次性耗材,费用为0元。但A组出院时间更早,总住院费用少于B组(P<0.05)。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是安全可靠的,并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降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不适的主诉。随着费用的降低,这种方法可以取代常规大隐静脉获取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