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舆论制约下的私人生活——河南Z村一桩婚变案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尤其在最近的这些年,农村有着加速变革的趋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很多的学者通过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对农村家长里短、家族干预、乡村舆论、社会宏观变迁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本文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桩案例的分析,从而对乡村舆论制约下的私人生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一桩婚变案的调查并进行社会学分析,采取“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对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文资料收集主要采用访谈法,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法,全面获取一桩婚变案的信息,并通过对事件的各主人公以及邻里、其他村民进行调查采访,进而探讨在乡村舆论制约下,私人生活所受到的影响及与乡村舆论相互作用下的互动。本研究得出三个基本结论是:   1.私人生活的“非私人性”。在农村社区,私人生活虽然具有相当大的私人性,但受到乡村舆论的严重制约,人们会生活在这种舆论的制约之下。一方面,这种制约会引导人们严格按照社会的规范来做人做事,另一方面,这种制约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影响到村民的决策。   2.乡村舆论制约下,近亲属对私人生活的影响特别大。农村人生活在熟人社区,同一个村子的人格外在乎村里人对自己的公共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近亲属会通过间接甚至直接的形式干涉到私人生活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个人面子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声誉。   3.在村子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成为乡村舆论的焦点。舆论的传播,会使得一些人因为面子等问题而加重事情的发展程度。此时,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并且承认乡村社会多元主体的现实,发挥多元主体协调功能,分工明确,将消极作用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以期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关系是架构在宗法伦理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主要依据情感为基础,以人情往来为内涵。农村人际间的关系互动以个人血缘关系为依托而建立,是一种传统私人社会关系网
自2009年起,民安村重新开始了中断多年的山神祭祀,并且是持续的、集体的祭祀。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应对现代化的社会风险,是当下我国民问信仰“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关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还关系到农民工个体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农民工城市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