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乒乓球运动迅速发展并引领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方向。国内乒乓球训练理论与运动实践在不断创新,推动了乒乓球运动训练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在实施“大球”和“十一分制”新规则以来,乒乓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状态下,运动员的临场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成就动机、情绪状态、动机冲突等心理因素对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体育运动实践表明,运动动机冲突现象在体育比赛情境中普遍存在,且运动员因动机冲突的取舍不当,比赛成绩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有的排球运动员愈在关键时刻发球愈失误;有的体操运动员愈在个人强项上愈失误;有的乒乓球运动员愈在领先情况下愈是赢不下比赛。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行为失常现象都与想赢怕输的矛盾心理相关。运动动机冲突发生在运动动机之后,运动行为之前,运动动机冲突若得不到解决,运动行为则不会产生。运动动机冲突的识别、判断和选择是一个认知决策过程。由于体育比赛情境中的动机冲突需及时解决,容不得运动员长时间静心思考,为此,运动员对趋避动机的抉择往往是自动的,无意识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本文主要借助风险决策理论,采用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拟探讨在运动动机冲突的情境中,运动员的风险寻求和规避情况,旨在为运动员在运动动机冲突情境下进行风险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为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论文正文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作了简扼明要的概述。 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动机冲突的概念及类型,详述和评价了运动动机冲突的理论,重点回顾了决策理论演变过程,比较了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差异性,运动动机冲突研究的现状的反思构想,乒乓球心理训练的方法,乒乓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实验1乒乓球接发球动机冲突的框架效应实验研究。运用积极决策框架问题和消极决策框架问题形成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积极性语言表述接发球问题情境时,运动员表现出风险规避偏好,用消极性语言表述接发球问题情境时,运动员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2)乒乓球运动员的框架效应存在个体差异。实验2乒乓球接发球动机冲突对接发球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设计接发球动机冲突情境,采用临场模拟实验法探讨接发球动机冲突对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趋避动机冲突影响接发球的攻击性;在比赛处于优势时,避大于趋的接发球动机有利于提高接发球攻击性;在比赛处于劣势时,趋大于避的接发球动机有利于提高接发球攻击性。 第四部分是总结,主要探讨了实验部分的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了研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