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轻瘫(gastroparesis)是在排除胃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出现的以胃排空延迟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是引起胃轻瘫的三大主要病因之一[1]。已有报道显示:胃轻瘫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高达90%[2]。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是由Kassmander在1958年首次提出的,已被公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3]。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DG的发病机制现主要认为与迷走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高血糖、肠神经元的表达缺失、平滑肌异常、Cajal肠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ICCs)病变、激素异常、微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4],其中有关胃微血管病变在DG发病机制研究的报道较少,胃微循环是保证胃内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及其他参与胃的舒缩活动的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正常的胃微循环是保持胃动力的基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于眼、肾,也可见于消化系统,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内皮功能受损[5]。 ET-1与NO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一对有价值的指标,都由内皮细胞产生。NO的主要功能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能够使胃血流保持在一定水平;ET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是迄今所知体内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缩血管物质,其大量的分泌能够造成血流淤滞,使胃肠道缺血,胃平滑肌细胞受损,影响平滑肌舒缩功能,可导致胃动力障碍。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或ATⅡ),在病理条件下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ET,激活ROS可以降低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清除内皮细胞NO,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活力。而AngⅡ主要通过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ATR)主要是AT1R结合来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即AT1R的表达水平决定了AngⅡ的生物学效能。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减少微血管并发症[6,7]。瘦素(Leptin)作为一种胃肠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中枢与外周两种途径导致胃排空延迟[8,9],ATⅡ刺激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瘦素,同时ATⅡ可以诱导肾小球细胞肥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从而减少瘦素在肾脏的代谢[10]。厄贝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ATⅡ作用,保护肾脏,从而直接间接影响血中瘦素水平。厄贝沙坦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及肾病的常用药,但是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胃轻瘫,厄贝沙坦对其是否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采用厄贝沙坦对DG大鼠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其对DG大鼠胃组织ET-1、AT1R mRNA水平变化、NOS活性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厄贝沙坦对DG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30只,体重201-205克,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厄贝沙坦治疗组(DI组),糖尿病模型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空腹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溶液50mg/kg,正常组大鼠仅注射相同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pH4.4,0.1mmol/L),72h后,采大鼠尾静脉血,测定随机血糖,≥16.19mmol/L确立糖尿病模型建立。造模成功后,厄贝沙坦组予以0.012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0:00给药一次,共6周。实验结束时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糖(blood glucose,BG)、血清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杀检动物,剖腹,结扎贲门和幽门,取出整个鼠胃,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率。留取部分胃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放射免疫法测血清瘦素水平及胃组织ET含量,化学比色法用于胃组织NOS活力测定,留取部分胃组织于液氮速冻后置于-80℃低温冰箱内保存,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RT-PCR)法检测胃组织AT1R mRNA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比较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大鼠饮食正常,眼睛有神,活动自如,被毛紧披有光泽,肌肉丰满,粪便呈麦粒状,尿量正常。其他两组被注射STZ后,出现了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并逐渐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实验结束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肌肉较少,骨骼突出,反应迟钝,毛色晦暗无光泽。上述症状以模型组最为突出。治疗期间,由于高血糖不能耐受,模型组死亡2只,治疗组死亡1只。2各组大鼠BW、BG、TG、TC及Scr比较实验结束时,与NC组相比,DM组与DI组大鼠体质量均出现明显下降(P <0.05);DI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与DM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DM组与DI组大鼠血糖及TG、T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DM组相比,DI组大鼠血糖及TG、TC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NC组相比,DI组与DM组大鼠血清肌酐含量显著升高(P <0.05);与DM组相比,DI组大鼠血清肌酐含量明显下降(P <0.05)。3各组大鼠胃排空率比较实验结束后,DM组与DI组的胃排空率较NC组明显下降(P <0.05),与DM组相比,DI组大鼠胃排空率较DM组比明显增加(P <0.05),但仍低于NC组(P <0.05)。4HE染色结果NC组大鼠胃粘膜完整,粘膜层次结构清楚,腺体排列整齐,血管丰富;DM组大鼠胃粘膜不完整,粘膜层次结构不清楚,腺体排列紊乱,血管数量减少;DI组大鼠,相对DM组胃粘膜稍完整,粘膜层次结构较清楚,腺体排列较齐,血管数量较丰富。5胃组织ET、NOS、AT1R mRNA表达的比较与NC组比较,其余各组胃组织中ET-1含量明显增加(P<0.05),DI组胃组织中ET-1含量较DM组明显减少(P<0.05)。NOS是由cNOS和iNOS组成,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所有糖尿病大鼠胃组织c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 iNOS活性明显升高(P<0.05);但是与DM组的大鼠相比,DI组大鼠的cNOS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 iNOS活性却显著降低(P<0.05)。以相对密度值对AT1R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大鼠相比,其余两组大鼠胃组织AT1R mRNA均明显升高(P<0.05);但与DM组比较,DI组大鼠胃组织AT1R mRNA出现明显下降(P<0.05)。6各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的比较与NC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中Leptin水平明显升高(P<0.05);DM组与DI组相比,DI组血清中Leptin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1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存在明显胃排空障碍,厄贝沙坦能够增加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排空,说明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胃轻瘫有治疗作用。2厄贝沙坦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组织ET、iNOS、AT1RmRNA表达,提示厄贝沙坦可能通过来改善胃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促进胃动力,提高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排空。3厄贝沙坦通过抑制ATⅡ作用减少瘦素合成与分泌,并通过改善肾功能增加瘦素代谢来减少血中瘦素水平,进而降低瘦素对胃排空的抑制作用,此可能为其改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