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对华政策(16-17世纪)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这个隔南中国海相望的邻邦,由于地处东南亚边缘地带,且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相较于东南亚其它地区,这个群岛在前殖民时期同中国的交往相对来说不太密切。西班牙人入主菲岛后,带来大量美洲白银。由于白银在中国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菲律宾的美洲白银对中国商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精美的丝货、瓷器等各色中国商品又为菲岛的西班牙人所喜爱,还被他们转贩美洲等地,因此以美洲白银交换中国商品为主要形式的菲中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随着贸易联系的加强,菲(西)中在政治、文化领域也交往频繁。对西治前期(16-17世纪)的菲(西)中关系进行全面探讨,深入研究东西两大帝国如何在东亚地区进行互动,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或许还能获得某种历史启示。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菲(西)中关系,还原历史真相,本文选择该时期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对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菲律宾殖民当局在菲(西)中交往中所奉行的政策内容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系统地探讨各项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过程,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各种因素,政策执行的效率等,将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横向的国际交往结合起来,以二维的角度来展示该时期的菲(西)中关系。  在对前殖民时期的菲中关系,西班牙人东来前的对华认知,西属菲律宾殖民政权的建立过程等背景因素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后,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研究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对华政策,着重阐述不同时期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对华政治态度及其对在菲华人的安全防范,并分析各种不同态度下的菲(西)中官方交往;阐述菲中贸易的重要性以及菲律宾殖民当局对该贸易所持的政策,并分析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种因素;阐述西班牙托钵修士传教中国的热诚,对华武力传教的主张,与葡萄牙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分歧,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简要分析和归纳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对华政策特点,探究其对华政策与菲(西)中关系的内在联系。
其他文献
中苏两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党由于在国际和国内政策、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差异,从而产生严重的分歧,进而发生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静坐引发的抗议浪潮中诞生了协调各地区抗议活动的中心组织--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tudentNonviolent Coordination Committee,S
在连铸过程中,熔融铝镇静钢中的铝夹杂物会沉积在水口内壁。氧化铝的堆积不仅会因形成缺陷而降低钢的质量,而且还会因为水口的堵塞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为此,研究者们也采取
土司制度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后逐渐完善成为中央王朝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把土司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当中,给予土司极高的荣誉和世袭的
20世纪初至上半叶中期,中国纺织工业逐渐形成了上海、青岛、天津三大基地“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后快速发展,被人们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上、青、天”时代。在这一“上、青、天”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