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802.11无线局域网保证QoS的媒体访问控制机制的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局域网系统中多媒体业务应用的迅速增长,在无线局域网中实现对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的需求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IEEE802.11协议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多样化对网络提出的要求,因此IEEE802.11小组提出了具有服务等级区分的IEEE802.11e协议草案。本文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展开工作。首先,详细地介绍了传统的IEEE 802.11协议信道接入机制和IEEE802.11e协议草案,分析了两种协议的不足,并通过仿真比较了IEEE 802.11e协议中规定的EDCF机制与传统的DCF机制的性能。其次,给出了经典的二维马尔科夫链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吞吐量大小的因素。提出了传输区间的概念,对此概念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用经典的二维马尔科夫链分析模型和传输区间共同描述了EDCF机制,推导出各业务的吞吐量表达式。由于IEEE802.11e协议中EDCF机制采用静态的参数设置,没有考虑信道负载情况,所以在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状态检测的动态优先级方案(D-EDCF)。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案提高了系统性能,并且在信道负载轻的时候改善了低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
其他文献
T-DMB是以OFDM技术为核心,提供语音,视频等宽带数据业务的数字多媒体系统。本文对目前T-DMB接收机的基带处理方案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适合
无线Mesh网络(WMN)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其多跳、自组织、自愈、快速部署等特性使其在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备受关注。ITS中存在大量汇聚型业务,进行通信时,网关节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个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这是通过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者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单片机为主流技术的门禁控制系统日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此商业公司选择了极具发展潜力的嵌入式技术来全面提高其产品性能。而基于平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以IP分组交换技术为代表网络技术已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户业务种类急剧增长,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等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
半实物仿真与测试是进行网络性能分析、协议验证的重要手段之一。无线自组织网络半实物仿真系统在以太局域网的实验环境下,通过实物无线节点或由PC机模拟的节点的参与,在实验
调制域是由信号的时间和频率构成的平面域,它反应信号的频率与时间的关系,可得出时间-频率曲线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信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制域分析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移动Ad hoc网络具有无中心基础设施和允许节点任意移动等特性,尤其适用于缺乏有线网络、需要进行网络快速部署或动态
遥感图像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和反映地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复杂度。作为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的方法,遥感图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在许多应用中,这些大量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这个信息量的增加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可以分析和有效使用的范围。这种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方面的非均匀性增加已经造成存储、传递、和处理的困难。在遥感图像中,分形方法提供了一种描述和分析不同地理特征复杂度的方法。也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方
随着Internet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Internet所提供的在固定端点间通信,而是对网络提出了移动性需求。所谓移动性是指包括终端移动,个人移动,服务移动,会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