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双期矫治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分别矫治三种不同骨面型错牙合畸形,分析其方案选择、治疗过程及矫治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本人研究生学习期间治疗的三例不同骨面型患者。病例一:CM,男,18岁,主诉“地包天”求治。骨性Ⅲ类,下颌前突,颏部右侧偏斜,偏高角。左右侧的尖牙及磨牙关系均为Ⅲ类,反覆盖6.5 mm,后牙区牙列存在轻度横向宽度不调。全牙列、前牙区的Bolton指数均偏大,上下牙列均存在轻度拥挤。选择下颌单颌手术配合术前、术后固定正畸矫治。本病例前牙代偿量少,术前正畸以排齐整平牙列为主,消除正颌术中的咬合干扰,纠正上中线,并对存在的横向不调的问题进行纠正。术后正畸使上下牙列咬合更加紧密,并对个别牙位进行精细调整。病例二:YZC,男,19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Ⅰ类,低角,双牙弓前突,双侧磨牙关系为Ⅰ类,双侧尖牙关系Ⅱ类,前牙区的Bolton指数83.3%偏大,上下切牙唇向倾斜严重。拔除(?),使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进行后牙支抗储备,强支抗内收前牙的同时重视对前牙转矩的控制。病例三:HDH,男,12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Ⅱ类,低角面型,下颌中线右偏1.0 mm,双侧尖牙及磨牙关系为Ⅱ类,前牙Ⅱ度深覆牙合,Ⅲ度深覆盖(12.0 mm)。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咬下唇习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期矫治使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改善矢状向不调,二期矫治精细调整上下牙齿咬合关系。矫治过程中破除不良习惯,并进行舌肌、唇肌功能训练。结果:三个病例经治疗后或维持Ⅰ类骨面型,或Ⅱ及Ⅲ类骨面型恢复至直面型,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安氏Ⅰ类关系。术后牙根平行度良好,髁突形态正常皮质骨光滑连续,无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治疗前全面客观地分析错牙合的形成机制、严重程度及个体生长发育潜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出最适宜的矫治方案。不同骨面型的患者进过治疗后,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美观的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