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系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肿瘤,常以骨骼症状为首发症状,其中以脊柱最常累及。椎体病变引发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和脊柱畸形,患者常出现顽固性骨痛和神经、脊髓压迫性损伤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单纯的放化疗难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回顾性的分析脊柱病变为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探讨外科手术对于以脊柱为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15例以脊柱病变为主的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情况。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小组(Io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推荐的诊断标准,根据15例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骨髓瘤。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骨髓瘤。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6~82岁,平均61.5岁。病灶累及单一椎体9例,累及两个椎体5例,3个椎体1例,共22个椎体。其中胸椎13个,腰椎7个,颈椎2个。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其中2例出现了截瘫。4例患者仅有严重的难以缓解的骨痛。术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椎受累情况,将脊柱区的病变分为A、B两型。对于A型病椎行经皮后凸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对于B型病椎,依据病变区域的不同,视情况选择经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病灶切除术。术后患者全部转入血液科行进一步化疗。同时选取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10名存在椎体病变,未行手术治疗的骨髓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0.5岁。评判标准: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2周的疼痛感进行评分。依据Kamofsky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对手术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设定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于2例截瘫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Frankal分级,评判截瘫患者术后的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平均随访11.3个月,随访期间2例局部复发。1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患者VAS评分得分为7.90±0.61,术后3天得分为2.87±0.92;术后2周得分为2.80±0.92。术后3天的评分数据和术后2周的评分数据分别与术前的评分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术前与术后三个月的数据相比,P<0.001,按α=0.05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2周的数据相比,P<0.001,按α=0.05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根据Kamofsky评分标准,术前患者的评分得分为41.13±3.91,术后1个月的得分为:58.30±7.51术后半年得分:67.00±12.20,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1个月与术前的评分数据相比,P<0.001,按α=0.05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与术前相比,P<0.001,按α=0.05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与术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的提高。3与单纯化疗相比,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Kamofsky评分标准,手术组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分为41.13±3.91,术后半年得分为67.00±12.20,期间患者接受正规血液科化疗。对照组患者化疗前得分为43.70±3.62,化疗半年后得分为:46.90±6.87。对治疗前的两样本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11,按按α=0.05水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手术组术前评分与对照组化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有差异。治疗半年后的两样本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01,按α=0.05水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半年伴有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的肢体麻木及放射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2例截瘫患者,Frankal分级1例由B级转为C级,1例由C级转为D级。结论:对于有神经压迫或功能损害或有严重脊柱区疼痛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科手术可以:1短期内明显缓解顽固性的骨痛;2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直接去除肿瘤对神经及脊髓压迫,缓解神经及脊髓压迫症状;4重建脊柱的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