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身份在现代刑法故意杀人罪中的扬弃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杀害父母的案件频发,引起了人们对亲属关系的思考。虽然很难判断古代弑杀父母到底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刑律非常强调礼教尊卑,对杀害尊亲属按“十恶”予以严惩。反观当下,这些不顾孝道的杀人行为可能以“家庭矛盾”和“婚姻关系”而减轻罪责。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差异,或许对解读当下弑杀父母有一定的价值。从中华刑律中研究亲属身份对杀人犯罪的罪刑影响,恰恰对理解和反思当代刑法中的问题具有重大价值。本文分析了古代设置杀害亲属加减刑罚的规定和近现代刑法废除该规定的原因,从而探寻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否需要参考中华刑律中的礼教因素。然而,除了法史学家的以史论史的历史沉浸以外,这样一个饱含中华几千年法律思想的重要理论话题,压根没成为现代刑法学思考和学术创作的中心。有鉴于此,为论证古代法治精髓对当代刑法的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的基础上,从古代刑律的礼教伦理思想、近代修律的废除、现代刑法的举措等三个方面来探索传统到现代之间的思想流变。最后以当代故意杀人罪的刑事司法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寻找规范和控制弑杀亲属的行为的应有之路。本文结构安排如下:本文第一章为研究背景。本文按照从古代到晚清民国到当代的时间顺序,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古今亲属相犯及其背后的礼教道德问题和相关刑法近代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发现前述研究大多从法制史的角度出发,发现了近代至当代刑法缺乏礼教因素,缺乏亲属相犯加减刑罚的规定,或提出相关立法修改建议,但并未没有立足当前刑法发展,从司法上提出将亲属身份和礼教纳入刑法具体改进方案。第二章,介绍了中华刑律对杀害亲属的刑罚和思想基础。中华刑律根据尊卑等级,对杀害亲属设置了轻重不同刑罚,这来源于礼的等级思想和尊亲文化,对保护家道伦常和维持社会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礼指导刑律制定亲属等级行为规范和相关僭越惩罚,构建家族等级秩序。其次,礼又将家族等级拟制到国家各阶层,形成家国同构的秩序。再次,礼还通过伦理道德对民众进行教化即礼教,以刑律塑造是非观,坚持德法共治,使人们自觉维护外在秩序。因此,礼教是维系家国稳定的纽带,也是民众的精神信仰,维护传统社会的长治久安。礼教的这些特殊含义,值得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重视。第三章,主要讲清末为抄袭西方刑法,删改废除以礼教为中心的刑律配置。西方法律制度与平等思想传入,与讲求等级的传统法律制度、思想形成冲突。法理派修律废礼,大量删除杀害亲属加减刑罚的规定。然而结果却是司法中法律与民情的脱节,甚至永远难以摆脱西方价值观的魔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移植西律而废礼并不明智,民国以来的传统礼教与现代平等主义的冲突并未化解。其废礼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当前法治建设借鉴。第一,在近代,礼教仍然发挥着维持家国稳定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民众是非观念,废礼动摇了社会基础;第二,作为中国法律文化核心的礼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法律应该符合民族的道德观念、风俗民情,废礼则割断了连通民情的纽带;第三,法律应该符合社会实际,有与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民众教育水平,盲目移植西律必然不能与社会相协调。第四章,主要写当前法治建设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法制资源,合理传承礼教文化,协调其与现代法律思想的矛盾,充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首先,发掘礼教中“孝”“慈”伦理道德价值,使之促进当代刑法的实施,运用德法共治理念,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的策略;运用“家国同构”的理念实现以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将代表家庭伦理道德的亲属身份融入到当代法治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筑道德基础,体现中华特色;其次,在将亲属身份融入故意杀人刑事法制的实际操作中时,要摒弃礼教推崇的严密等级体制和秩序至上的观念,遵循刑法平等原则。同时应注意到晚辈对长辈有更多的义务,而晚辈杀害长辈有更强的主观恶性,因此对该行为的处罚应略重于其他杀人行为;再次,要遵循当前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坚持当前注重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未成年人、“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和主客观统一的犯罪构成理念,亲属身份反映杀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但并非犯罪基本构成,只影响量刑而不决定刑罚,而且本文对故意杀人案例统计分析发现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杀害亲属的量刑普遍趋轻。要在杀害亲属案的司法裁量中体现礼教因素,应该使杀害亲属中杀害长辈的量刑酌量从重或限制从轻。为了遵循保护未成年人的政策,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保护,对杀害未成年晚辈量刑也应该酌量从重或限制从轻。同时成年晚辈一方的权益也值得重视,不得过度减轻杀害成年晚辈的处罚,应与一般杀人的处罚轻重持平,既显出其与杀害长辈和未成年晚辈的处罚的差距,又使差距不悬殊。第五章,本文建议通过司法解释和量刑指导意见的形式对杀害长辈和未成年晚辈的行为酌量从重或限制从轻量刑,将礼教道德融入刑事法制,并通过筛选,并发布如此量刑的指导性案例,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权威指导意义,扩大宣传,形成杀害长辈和未成年晚辈应酌定从重或限制从轻量刑和刑法应该体现礼教的共识。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本文总结了在当前法治建设和刑事法制中体现礼教的原因:礼教至今仍然是社会基础,能为刑法实施提供道德支撑;礼教是中华民族符号,能为刑法注入中国特色。接着提出当代中国刑法应从传统刑律中吸取礼教精髓的具体方法;遵循刑法平等原则和当前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在杀害亲属的司法裁量中使杀害长辈和未成年晚辈的量刑酌定从重或限制从轻。综上,我们应该重视礼教本身具有的传统道德价值和理念,以现代视角发掘其中仍具现代意义的道德价值和法制资源,将其融入到法治建设之中,虽然不用增加杀害亲属加减刑罚的规定,但应在杀害长辈和未成年晚辈的司法裁量中酌量从重或限制从轻,通过司法维护民众道德信仰,构建礼教共识,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民族因素、优秀法制资源,筑牢民众道德基础。
其他文献
为助力健全自然资源监测体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保障服务,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传统测量和现代遥感技术,构建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基本摸清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分布情况,其总面积为6500 km~2,与山西省矿区及采空区分布高度重叠;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及草地为主;土地损毁以轻、中度为主。受采煤沉陷的影响,拟搬迁村庄1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建筑工程应具备良好的施工质量,从而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社会活动与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与控制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这两点展开相应的研究,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通过分析什么是国有企业的红色基因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国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加强党对国企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国企讲好中国品牌和中国故事。国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注重发掘红色企业发展史、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输出与宣传来传承好企业的红色基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生活的周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在城市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重视新形势下提升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自身相关从业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新形势下提升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展开了相关的探讨,望能提供有益借鉴。
为探索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监测大面积松材线虫病疫木的可能性和精度,该研究利用多旋翼无人机加载6通道多光谱相机,获取了典型松材线虫病疫区遥感图像,进而通过波段配准、拼接、辐射定标处理获得试验区的正射全景影像,并以此对试验区病死树进行识别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航拍试验区共有松材线虫病死树83株。通过对识别出的病死树分布位置和对应坐标的实地验证表明,本次航拍监测的准确率为95.2%,平均坐标精度为2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加快,为了满足中国新时期安全、高效、清洁需求,必须加快现代能源转型。综合能源服务是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一种能源供应和服务模式,以冷、热、电、气等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服务为重点,形成源、网、电、气等系统层次,综合能源服务逐渐在供给侧和消费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国外和国内综合能源现状与形式,提出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建议与展望。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棘手难题,而中韩两国在未成年人(少年)犯罪的治理上则均采用了罪错分级制度。韩国在少年犯罪上呈现出犯罪少年犯罪知能犯化和强力犯化的倾向,触法少年犯罪案件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再犯和犯罪集团化的特征,对于加害人保护和顾虑过多的罪错分级制度反而有沦为恶者规避惩治的工具。基于此,中国社会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应对犯罪低龄化的想法,正确理解与贯彻“教育为主,惩
随着国家高铁网络的发展和更严格的环保要求提出,高铁车体应用水性涂料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水性涂料的施工特点,并结合高铁车体外表面的涂层构成和性能要求,阐述了在高铁车体应用水性涂料要注意的事项,为水性涂料在高铁上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进入21世纪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全球范围当中都取得了极为骄人的成绩,同时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当中的支柱产业,其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都在持续的扩大和增加,与其相对应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在愈发完善。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其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管理效率将直接决定施工进度以及工程建设质量。因此,针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化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策略,能够大大提升公司的呈现能力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