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洛奇是当代英国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于一身的人物。《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是他20世纪70—80年代创作的校园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校园三部曲”。本文欲以“校园三部曲”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角度,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作整体分析,做到既有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细察,力图发现洛奇作品中未被发现的叙述奥妙,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以丰富洛奇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概括介绍了戴维·洛奇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品“校园三部曲”,“校园三部曲”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阐述。第一章主要分析“校园三部曲”的叙事结构,通过二元对立的情节展开于精心编排的时空之中,使小说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需要读者颇费心思地细读文本。第二章主要从叙事视角方面具体分析“校园三部曲”,作者根据几种聚焦方式的不同特点,来精心组织安排不同的聚焦方式为作者的需要所用,当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洛奇的学术观点:反对激进的“作者死了”的看法,作者采用变换的聚焦,让读者知道他想让你知道的,隐瞒他不想让你知道的,给读者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猜测。同时其小说的叙事声音时而单一,时而多声部,它混合着现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等多重声音,根据作家的需要统筹安排叙述声音的强与弱。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洛奇“校园三部曲”中运用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洛奇通过娴熟的戏仿、拼贴等技巧,作者强行闯入,打破叙事可能营造的逼真范围,把小说虚构性及虚构性技巧和盘托出,自我揭穿了小说的虚构性,颠覆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读者在阅读中因叙述者的不断的提醒而保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让读者重新思考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第四章着重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反讽的叙事方法,作者通过设置反讽的人物,情境的反讽以及典故反讽来将自己的观点巧妙隐藏起来,通过文本的具体呈现,读者进行审美、情感、伦理等多方面的多维度阅读,并逐步与作者达到默契,领会到反讽的意味。学者成功之路的本质就是利用学术的名义来达到最原始、低级的自然性存在层次上,他们成功地实现自我取消、自我作废、自我解构。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失落,不仅是科技主义倡行、经济无限扩张导致的恶果,其中也有人文学者自身的偏离和背叛。总的来说,尽管洛奇小说不乏深刻的寓意,但总是具有强烈的可读性。一方面他醉心于元小说各种新技巧实验,或者说是在试探已有小说形式在新的条件下的其他可能性,因此他被一些评论家归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传统派,有着社会的和历史的使命感,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基本传统。在“校园三部曲”所展现的学者生活很多都是作家自己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或将周围熟悉的人与事信手拈来,构思巧妙,让许多普通的读者通过其作品,了解到“象牙塔”里学者们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文精神如何在当代社会的日渐衰微。所以这也造成了他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后现代叙事,而是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徘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