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F钢作为汽车面板生产用钢,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和表面质量,而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严重恶化了IF钢的性能,且会导致产品成材率较低、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本课题针对国内某钢铁公司IF钢生产中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偏高的问题,通过取样分析,系统研究了IF钢冶炼过程氧氮含量、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形貌与成分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于指导IF钢冶炼生产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定量金相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RH精炼的进行,从脱氧后3min到连铸中间包,钢中单位面积非金属夹杂物个数和非金属夹杂物面积分率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单位面积夹杂物个数从大于900个·mm-2降低到小于100个·mm-2,面积分率从0.53%降低到0.007%左右。与稳态浇铸时相比,非稳态浇铸时夹杂物数量明显增多,尺寸明显增大。从脱氧后3min到连铸中间包,钢中全氧含量平均从超过0.04%降低至0.0048%,但处于较高水平,分析认为与钢包渣氧化性较高有关,应进行冶炼过程工艺优化,进一步降低钢水全氧含量。氮含量平均从RH精炼前的0.0031%降低到RH精炼结束的0.0024%,但在连铸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增氮现象,平均增氮0.0010%。应加强转炉吹炼、出钢、RH精炼和浇铸过程控制,进一步降低钢中氮含量。非金属夹杂物成分分析表明,从Al脱氧后3min到连铸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从团簇状单一Al2O3夹杂逐步向单一Al2O3和Al-Ti-O复合夹杂物共存形式转变。连铸坯中还发现单一TiN和TiN-Al2O3-MnS复合夹杂物。非金属夹杂物生成热力学分析表明,Al-Ti-O复合夹杂物是Ti2O3μTi3O5以Al2O3为核心析出所形成的;TiN夹杂物是在钢水凝固过程中由于氮溶解度下降析出而形成的,TiN-Al2O3-MnS复合夹杂物也是在钢水凝固过程中以Al2O3为核心析出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