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江镇是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的一个由口岸枢纽小岛发展而来的乡镇。20世纪50年代前,这里生活着一个以船为家,靠捕鱼和航运为生,被周边岸上居民称为“船上人”的人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人群和沿海地区的蛋民一同被识别为汉族,运江镇“船上人”也逐渐开始上岸定居。此后,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运江镇的“船上人”的身份也开始发生转变。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人们的身份并不只有一种,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更为重要的身份加以呈现和诉求。本文以“船上人”制度性身份的改变作为起因,研究其身份的改变及相关问题。笔者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参考历史文献,采用身份等相关理论,运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的民族学方法,探究运江镇“船上人”的身份变化。本文认为,运江镇“船上人”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人群,该人群在上岸定居后并未形成聚居区,而多以散居方式在当地生活,这就使得他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去接近岸上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而随着他们与岸上居民的文化、生活的相融相通,其身份变化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身份变化和文化适应给这些“船上人”和他们的后代带来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政府或民间组织的关注与引导,这将有助于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稳定发展。通过研究运江镇“船上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变化,一方面可丰富蛋民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了解“船上人”身份与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可为他们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