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SD大鼠脑内蓝斑核、杏仁核及海马三者之间的神经纤维连接,为青光眼脑功能网络的存在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只。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在蓝斑核(A组)、杏仁核(B组)、海马(C组)导入0.2μL逆行性神经示踪剂荧光金(2%FG)。大鼠饲养7天后,进行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脑组织固定,取出脑组织,冰冻切片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每组动物蓝斑核、杏仁核及海马处脑组织切片的FG标记神经细胞分布,并将邻近切片进行尼氏染色,以判断核团定位是否准确。【结果】 A组蓝斑核组共20只SD大鼠,饲养7天后,存活16只(4只死于麻醉或颅内感染),其中经尼氏染色确定定位准确者有8只(8/16),另外8只定位不准确,予以剔除;B组杏仁核组共20只SD大鼠,7天后存活18只(2只死亡),其中定位准确者有10只(10/18),另外8只经尼氏染色确定定位不准确,予以剔除;C组海马组共20只SD大鼠,7天后,存活18只(2只死亡),经尼氏染色确定定位准确者有12只(12/18),另外有6只经尼氏染色确定定位不准确,予以剔除。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在紫外光下观察发现,蓝斑核组(A组)中定位准确的共8只,且在海马处及杏仁核处均未观察到荧光;杏仁核组(B组)中定位准确的共10只,其中有8只(8/10)在蓝斑核处可观察到逆行性神经示踪剂FG标记的神经细胞,另外2只在蓝斑核处未见FG标记的神经细胞;而在海马层面均未见到FG标记的神经元。海马组(C组)中定位准确的共12只,其中有10只(10/12)可于杏仁核部位观察到逆行性神经示踪剂FG标记的神经细胞发出的荧光,另外2只未观察到荧光;有8只(8/12)在蓝斑核处观察到FG标记神经细胞发出的荧光,另外4只未观察到荧光。【结论】荧光金是一种逆行性神经示踪剂。A组蓝斑核组于杏仁核处及海马处均未观察到荧光,说明杏仁核及海马均不存在投向蓝斑核处的神经纤维。B组杏仁核组在海马处未观察到荧光,在蓝斑核处观察到荧光,说明蓝斑核有神经纤维投射至杏仁核,且海马不存在神经纤维投向杏仁核。C组海马体组在蓝斑核及杏仁核处均观察到荧光,说明蓝斑核及杏仁核均存在投射至海马的神经纤维。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判定蓝斑核、杏仁核、海马之间存在复杂的神经纤维联系,蓝斑核有神经纤维投射至海马和杏仁核;杏仁核有神经纤维投射至海马,三者之间构成网络状神经纤维联系,为脑功能网络存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